11月7日,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上海自贸区方案设计参与者王新奎解读了关于上海自贸区的3大误解。
一是自贸区设立的背景,即国家战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那就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加速重构,并且重构的速度和力度超过预期。重构的主要平台包括,美国发起的TPP和TTIP.
“但这远远谈不上阴谋论”,全球经济的基本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有两大转变。一是由离岸贸易向进岸贸易转移,将研发、生产、销售、结算都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国家;二是创新链的发展,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结合、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这产生了两个变化,一是跨国公司寻求的不仅是非关税壁垒,而且是当地投资的国民待遇。二是跨境网购,包括苹果游戏的全球开发和分账,使得传统海关统计失去意义。
所以,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就是中国同意与美国进行投资协定的实质性谈判,该投资协定将包括对准入环节的投资的各个阶段提供国民待遇,并以负面清单模式为谈判基础;另外,建立上海自贸区将试行新的投资管理模式,减少下放外商投资核准事项,最大限度缩小此类审批。
二是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不是非禁即可,而是不实行国民待遇的清单。由于服务部门灵活多变,多有创新,所以实际上实行的是正面清单,即审批的各个环节、运行、经营、设置、处置。“而负面清单是非国民待遇的目录,”包括专门例外(如金融、根本安全等)及最惠国待遇的例外(如CIPA、ECFA)等。
三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这些金融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目前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的争论其实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