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世界银行回来后,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在新结构经济学中,我强调,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包括城市,在产业升级、转型中要有竞争力,其产业必须符合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这样要素生产成本就会低,如果也能把这个产业生产、销售有关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及金融、法律等软的制度环境等不完善所形成的高交易费用也降低下来,这个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就可能有竞争力。
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一个经济体发展要好必须有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只有在有效的市场中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才能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需求性,引导企业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只有存在有为的政府,才能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来帮助企业在产业升级中改善相关的软硬基础设置以降低交易成本。
新结构经济学则为政府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提出了一个“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框架。
首先,在产业升级、转型时,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选准在当地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怎样选择一个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呢?《新结构经济学》从一些成功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法则,就是找准一个现在收入水平比本地高出一两倍,过去二三十年发展又非常好的国内或国外经济体,该经济体的产业很可能就是本地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什么呢?比较优势是比较出来的,如果一个经济体能够维持二三十年高速增长,这个经济体的所有产业应该基本符合它的比较优势,因为只有符合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二三十年快速发展中资本积累和工资上涨会很快,原来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会随着工资的增加竞争力逐渐消失,需要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如果本地的收入水平与之差距不大,就代表比较优势差距不大,当作为参照系的经济体的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时,本地工资水平比它低,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生产成本就会比参照系的经济体低,就有可能以比较低的生产成本去跟它竞争,抢占它的市场。这是第一步,就是找准参照系,挑选一批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第二步,回到当地,看看是不是有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进入那些产业,如果有,照理工资水平比较低,生产成本有优势,为什么当地的企业还没有像参照系经济体中的企业那样有竞争力?造成一个收入水平较低的一个经济体的产业无法跟参照系的产业竞争的原因是交易成本较高。交易成本高的原因则可能是由于基础设施或企业经营环境或金融支持不完善。政府就应因势利导帮助企业克服造成交易成本高的瓶颈限制。这些限制条件消除了,已经进入的当地企业就可做大做强,而且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
第三步,如果这个产业在当地还没有民营企业进入,完全是新的,当地政府可以积极地到作为参照系的经济体去招商引资,把那些即将在那个地方因为工资水平上升失去竞争力的企业吸引过来,利用当地工资成本的优势再次焕发青春的活力。那么,目前那些企业没有来投资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对于当地不了解,或是当地的基础设施、经营环境、金融支持不完善,或是政府效率不高?政府应解决这些限制条件以招商引资,以此来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第四步,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这些新产业可能不存在于作为参照系的经济体中。如果当地企业家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已经进入而且表现出获利前景时,当地政府也应该分析这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限制是什么?
可能是人力资本不足,或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或是经营环境不良,政府就应给予改善,帮助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火。
第五步,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不断升级。升级过程中,基础设施、经营环境必须不断完善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的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各种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那当然最好。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限制条件是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政府的资金、时间、能力的条件是有限的。
在这种状况下,设立局部性的工业园或开发区,在工业园或开发区把这些基础设施、经营环境做好,以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让有限的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发展方式还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
第六步,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一个先行企业,也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先行的企业可能失败,要付出失败的成本,但同时让其他后续的企业知道当地还不到发展这个产业的阶段。先行企业如果成功了,其他企业就会知道新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就会随之而来,先行企业就不能得到垄断利润。
因此,对于先行企业而言,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利与失是不对称的。所以,为了鼓励先行企业,政府应给先行企业提供一定的激励,包括税收优惠或信贷扶持。
按上述框架来做,政府在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来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时就不会犯“过犹不及”或“不及犹过”的错误,一个城市就能在竞争的市场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型,保持它的竞争力。有了竞争力,城市发展就能可持续,就不会出现底特律的情形。
上述仅就城市竞争力讨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决定于环境、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各种因素,不过经济是基础,一个城市的经济有竞争力,也会为其他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因素的解决提供有利的条件。希望上述讨论,能够帮助各地通过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科学发展做贡献,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