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最大单周跌幅难阻“转型慢牛路”
上周二起沪综指连跌四日,累计跌幅为1849点反弹以来之最高,而年内一路走牛的创业板指数也遭遇自585点以来的单周最大跌幅。做空力量集中释放,尤其是年内多头的“主阵地”、代表新兴产业的创业板指数大幅杀跌,似有进入中期调整的可能,给整体市场走势蒙上阴影。
临近年末资金获利了结,十八届三中全会前部分资金退出观望,是市场大跌的最主要原因。不过另一些中长期因素却逐渐乐观,这其中,以深化经济领域改革释放经济活力最为重要。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期的种种考验,但只要投资者对于改革及转型成功的预期存在,A股市场很可能走出震荡上行的慢牛格局。
大跌或是中短期因素主导
上周,A股市场做空力量集中释放,沪综指收出四连阴,周累计跌幅达到2.77%,并在周五盘中跌破了目前位置最低的60日均线(2132点)。
与此同时,今年一路走牛、成功扛过6月钱荒的创业板指数上周累计下跌5.98%,为585点以来最大。实际上,无论从接近90%的指数涨幅还是超过90%的个股上涨比例来看,创业板年内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牛市。因此,创业板指数大幅杀跌,并且在形态上有进入中期调整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整个市场的人气。
而就微观的市场结构来看,一方面,自7月初开始活跃的“大改革”概念也在上周明显失去动力,自贸、土改、养老、民营银行等板块均遭遇较大抛压;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防御类品种也上涨乏力。
整体看,主流热点大幅调整,防御类品种无法继续吸引资金,市场上升动力骤降。分析人士指出,市场“失速”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临近年末,一些涨幅较大的股票遭遇了大规模获利回吐。这其中以新兴产业股最为典型,比如传媒板块连续下跌,其中机构出货恐是主导力量。实际上,今年以来一些主要投资小盘、新兴、成长类股票的基金,业绩优异,年末抛售锁定利润及排名实属正常。
二是临近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期逐渐升温的改革预期进入了关键验证期,这促使一些较为谨慎的资金暂时退出观望,等待预期明朗,这也对市场形成压力。此类资金的抛售行为主要压制了自贸、土改等“改革”概念股的表现,由于当前市场热点多出于此,它们的回调令场内活跃资金暂时失去方向。
长期因素渐趋乐观一致预期却难速成
尽管上周的大跌为市场前景增添了不少阴郁气氛,但更为长期的因素却隐隐趋向乐观。而在诸多因素中,改革深化与转型成功的预期可能成为支撑股票市场长期上行的关键。
在过去两三年乃至当前,投资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以及转型期必将经历的种种阵痛,不乏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失速。此种担忧一度将A股市场中很多股票的估值压制到相当低的程度。
不可否认的是,宏观经济的确面临各种制约,内部如地方债务负担沉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及出口增速下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等;外部如欧美经济复苏乏力、美联储QE面临退出、地缘政治不稳定等。这些因素很可能令宏观经济增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但同时也应看到,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制度因素,正有望得到改变,尽管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提升效率”是经济领域改革深化的关键词,也是当前在中国生产要素禀赋出现变化下的必然选择。可以看到,近期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国企改革、地权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等政策,均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或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
实际上,不少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制度变革期,例如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迫于石油危机而进行的制度改革,70年代末起撒切尔主导的英国国企改革,美国在80年代初开始的提升效率的改革等。从股市的表现来看,尽管这些国家在制度变革阶段经济活力仍然不够强劲,但股票市场却都是牛市。
不过,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改革深化以及转型成功的预期,并非速成。最近的考验期即将到来,相信无论高层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市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可以预计,改革与转型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主题,也是投资者需要持续重点关注的因素,其过程必然曲折,但目前看方向比较明确。
除改革与转型预期外,人口结构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将会受到内需的支撑而不会明显失速,虽然老龄化进程开始,但真正失去动力可能至少要等到2020年之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历史欠账的填补也可能为一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从而对整体经济形成支持,比如移动互联技术、新能源、环保等。
另外,尽管整体流动性不会如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但在社会流动性配置变化可能有利于股票市场。这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境外投资、股票及债券市场等不同投资渠道预期收益的优劣。
震荡上行是主基调牛股或将频繁出现
总体来看,制度变革红利以及转型成功的预期对于股票市场至关重要,其过程曲折和方向明确决定了股票市场可能以震荡上行为主基调。从市场结构来看,改革与转型将使得结构性牛市深入演绎。基于产业上升周期以及制度变革产生的牛股可能频繁出现。
从未来可见的利空因素来看,地方债务问题不时曝出、房地产调控、小经济周期波动、美联储QE退出、IPO重启等都有可能成为市场下跌的理由,但只要改革与转型的进程持续,任何短期的快速下跌都可以成为投资者进场的机会。
产业景气向上产生的投资机会可能更为确定,这类牛市已经在创业板上进行了将近一年之久,中短期来看,估值偏高、资金获利丰[-0.19%]厚可能对此类股票造成压力,但如果整体市场环境持续回暖,未来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大机会可能仍将出自这一群体。
基于改革红利的炒作不会就此罢休,而将是长期的过程,上升过程中,剧烈震荡将如影随形。除了当前已经崭露头角的自贸区、土地改革、金融改革、民营放开等概念外,国资重组也可能是未来诞生超级牛股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