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重势、下跌重质,在创业板系统性风险增大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该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质地。但上市公司的质量如何,普通投资者甚难知晓。重要股东是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内幕人”,他们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方向或能透露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性价比的真实判断,对其股价的未来走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昨日收盘,创业板成立4年来共有319家公司的重要股东进行了二级市场交易。从总的变动方向来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东为减持股票,共有184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净减持自家股票,净卖出股份数合计29.54亿股,净减持金额475.29亿元;仅有2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净增持自家股票,净买入股份数合计0.25亿股,净增持金额3.72亿元;9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量和减持量基本持平;36家公司未有二级市场交易。从交易金额来看,净增持与净减持金额比例为1:128,创业板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力度显著强于增持力度。
然而,回顾去年四季度,在创业板指连续创新低的市场格局之下,却有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净增持自家股票,合计净增持金额达到了1.59亿元,净增持与净减持金额比例远高于近年来的总体水平。
那么,这28家净增持公司在今年的行情中表现如何呢?从增持效果看,这28家上市公司中,九洲电气和飞力达两家上市公司今年股价下跌,其中九洲电气去年四季度股价实现了翻番。其他26家上市公司今年股价均有上涨,上涨占比高于创业板平均水平,其中的中青宝、乐视网、华谊嘉信更是今年以来的超级大牛股。
从最近三个月的数据来看,创业板有13家上市公司净增持1.75亿元,其中尤洛卡一家净增持1.61亿元,占到了净增持总金额的92%。瑞丰高材、东方热电等多家上市公司净增持金额不足10万元。另有150家上市公司净减持89.66亿元,其中向日葵净减持金额达到13.91亿元。若除去净增持金额最大的尤洛卡和净减持金额最大的向日葵,近三个月中创业板重要股东净增持金额与净减持金额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541,公司股东用脚投票的趋势相当明显。
三季报业绩披露将在本月底结束。从历史经验来看,三季报披露结束后的11月和12月份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的高峰期,加上今年以来创业板个股涨幅巨大,解禁后的限售股股东减持套现的动力依然强劲。
此外有媒体报道,近期有大量创业板公司开始向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询价,为减持做准备。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狼可能真的来了。创业板估值回归之路或已开启,在防御策略中,受到上市公司增持的个股值得特别关注。 成长股投资将进入第二阶段
以创业板股票为代表的成长股调整已经开始,而且幅度不小,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掌趣科技、机器人……这些牛股都展开了调整之路。调整的时间会持续多久?也许几天,也许一两个月,甚至几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多没有真实业绩支撑的所谓成长股今年以来持续疯涨,创业板整体市盈率高达60倍的背景下,现在的下跌只是开始。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以创业板股票为代表的成长股为什么今年以来持续上涨,而且是疯涨?理由其实很简单,无非是供求关系不平衡。新股发行暂停,而成长股是新兴产业的主要集中地,蓝筹股集中的传统产业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炒股首先看方向,方向对了,投资就成功了一半。然而,由于创业板成立仅仅只有四年的时间,相对于结构性充裕的流动性,集中在新兴行业的创业板和成长股供给明显不足。也正因为资金的推波助澜,创业板股票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三高发行,这种先天性的泡沫,给后来创业板和成长股埋下了泡沫破灭的隐患。
另一方面,围绕着新兴产业,国家相关扶植政策不断出台,这无疑给成长股炒作提供了绝佳的噱头。再加上几年的熊市下来,散户投资者亏怕了,对疯涨的成长股也不敢随意追涨 。如此一来,成长股的一路上涨,很大程度上成为主力资金自导自演的把戏。如果散户跟风,可能主力资金还会逢高分批出货,但当散户不会大批跟风时,主力只有一条路:把成长股的股价不断地往上推。
在今年以来成长股的炒作中,由于相关新兴产业股票投资标的有限,市场供求并不平衡,因此出现了投资者“看方向,不看业绩”的炒作风格:只要是新兴产业的股票,反正就那么几只,管你业绩好与坏,先狂炒上去再说!很多成长股,业绩并不怎么样,甚至有些成长股跟某些概念只沾了个边,但股价也会一飞冲天。比如网游,随便一家成长性的公司,宣布做网游的计划,或者并购相关的资产,股价就会被大幅炒作。这种“看方向,不看业绩”的炒作,是成长股投资的第一阶段,或者说是投机阶段。
如今,市盈率动辄五六十倍的成长股到了估值之巅,调整之路已经开始,这从不少成长股放量下跌可以很清晰地辨别出来。问题是,这种调整会持续多长时间?答案只能是:谁也不知道!也许一两周、也许一两个月,又或者几年。那些没有真实业绩支撑的成长股,没有缘由地狂涨,如今到了还债的时候,下跌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
由于成长股代表了很多新兴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可以肯定地说,成长股的行情没有结束。不同的是,这次调整将给投资者一个教训:要赚到实实在在的钱, 还是要抛开单纯的概念性炒作。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最终都会重点选择那些有实实在在业绩支撑的成长股。投资者的成熟,必须由市场给出教训才能得来。另一方面,随着日后新股发行的开闸,新兴产业的企业会大量上市,成长股供不应求的矛盾,也会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成长股的投资,将进入“看方向,更要看业绩”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投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