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三中会前后或启IPO 监管层为减压做两准备
种种迹象表明,暂停一年的IPO市场或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重启。业内人士乐观预计,“十一”之后,征询时间长达三个月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将正式推出。
9月13日,证监会召集部分券商高层人士和学者,针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的具体问题召开小范围闭门会议。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为IPO重启的市场压力减负而未雨绸缪。一方面,积极推进优先股试点的各项制度准备,另一方面,自2013年10月8日起,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中实施分道制。
2015年过渡到注册制
此次闭门会议传出的最大亮点是,证监会首次提出2015年要过渡到注册制;同时承诺,自企业开始报材料后,三个月内给予答复。
从郭树清“IPO不审行不行”的惊天一问,到两年后过渡到注册制的表态,彰显出监管层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此前,新股发行审批制一直被外界认为是A股所有深层次问题的根源。
“没有大破大立,中国资本市场很难有大发展。”天鹰资本执行合伙人迟景朝表示。“郭树清在任期间,证监会就一直倡导市场化原则,从终级改革目标看,注册制才是完全的市场化。”
不过,对比中外资本市场的差距,迟景朝认为,两年的过渡期是必要的。目前马上平移到注册制并不现实。“首先,法规不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不成熟;其次,监管多为事后监管,事前和事中监管缺失;第三,中国散户也不够成熟,一旦投资收益受损,缺乏完善的投资补偿机制,弥补投资者损失。”
“变事前把关为事中事后监管”是监管层一直努力的方向。
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今年8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刊发文章称,“(要)扭转‘重审批、轻监管’倾向。将‘主营业务’从审核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型,将‘运营重心’从事前把关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
不过,在注册制实施之前,还需要对《证券法》和退市制度进行修改。鉴于《基金法》长达四年的修订过程,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内实施注册制仍有不小难度。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主旨
监管层召集的新股发行制度闭门会议被看作是IPO开闸的信号之一。据参会券商表示,监管部门总体定调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