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虽然意见稿中,引入了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调高了网下配售比例等诸多新措施,但仍被市场定性为小修小补的改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上述券商表示,为了使新股定价及申购更有利于普通投资者,监管部门希望业界讨论可否对参与网下报价的机构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该人士推测,其实监管层的意图是,让参与询价的机构为其报价负责。
这一改革思路其实与郭树清此前的改革逻辑一脉相承。上任之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就成为郭氏改革的重头戏,其中,询价制是关键。
“仔细研究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相关条款可知,其实质就是控制机构漫天要价,合理询价,从而压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为散户赚钱留有空间,从而形成投资的正循环。”迟景朝表示,这也是监管层力图从制度上引导投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完全市场化放开之前,迟景朝建议,证监会可以对发行价格进行合理的控制,用“行政加市场”双重力量来改变目前投行发行定价总体上偏向发行人的现状。
事实上,2012年的IPO改革中对发行定价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25%的情形予以限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出于公平起见,且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监管部门希望业界讨论能否对参与网下报价的机构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不仅增加单个机构获配额度,还有助于杜绝承销商拉票、部分买方机构帮忙拉抬发行价等行为。
虽然此次会议并未涉及任何关于IPO重启的时点问题,然而,市场人士推测,IPO可能在11月前后恢复正常。
即便11月开闸,这一时间也大大晚于市场整体预期。此前,市场一直寄望IPO将在财务大检查之后即刻推出。然而,却一拖再拖。
自2012年9月28日后,中国A股再无IPO。随着IPO启动时间的一拖再拖,市场对重启也越来越敏感。每一次传闻都令市场出现幅度较大的下跌。
某投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即使按照现有节奏,也不可能推进太快。按照惯例,在新股发行改革意见推出后,还有新股发行配套规则、承销配售方式等一些技术问题与规章需要修订。
为IPO重启减压
证监会支持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资本的表态,以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的出台也被视为IPO重启之前,监管层为市场减压清障的伏笔。
目前证监会正在积极推进优先股试点的各项制度准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还无法预知哪家银行率先发行。
“监管层在这个时点推动优先股试点,我认为是有考虑的,最直接的效果是减小银行股增发对资本市场的抽血作用。”迟景朝表示。银行庞大的再融资计划无疑更令市场承压。
8月以来,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公布再融资计划,商业银行通过再融资补充资本的压力有增无减。
2010年,上市银行曾进行股权融资逾2700亿元,在2012年进行的逾3000亿元再融资中,不少是通过定向增发完成。今年,3000亿元再融资或将通过优先股方式化解。
虽然优先股被视为资本市场长期利好,不过,短期内优先股对市场的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业内也有分歧。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并不认为优先股是利好。据接近程定华的消息人士称,主要是由于对优先股的理解市场有大的偏差,而且,优先股会大规模铺开,对利率和市场供给是很大冲击。
另据记者了解,优先股试点不会存在行业限制,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发行优先股。
与此同时,即将启动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也被认为是对IPO重启的前期铺垫。
专业人士分析,在IPO暂缓的大前提下,众多等待上市的资产将会倾向于通过兼并重组实现曲线上市。此次“分道制”新政的推出,无疑将大大便利兼并重组的进行,从而部分缓解IPO堰塞湖压力。
“分道审核,一是可以加快并购重组审批进程,二是进一步规范审核管理。”在迟景朝看来,重组只是上市,不是融资,从这个角度说,并购重组没有对市场造成抽血作用。(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