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环保行业近期热门的环境修复领域,如河道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薛涛认为,购买公共服务推行难度还比较大。他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修复效果难以计量和监测,因此很难形成较好的商业模式。此外,由于治理难度大,成本昂贵,若在这些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则引入低成本技术应是关键所在。
轨道交通投资或加速释放
今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始掀起新一波高潮,全国10多个城市相继公布各自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有专家估算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可达4万亿元。
在地方财力不支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如此大规模投资?对此疑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微博)表示,地方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主要是吸引民间资金来做。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成为此番各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市政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北京的实施方案中,126个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项目就有北京地铁7号线等9个。
有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既能博得民众满意,又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未来一方面将在政府的青睐之下不断获得政策助力,另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也可保持此领域的建设投资的可持续性。
由于国内外众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均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对于追逐利润的社会资本来说,投身地铁建设的最大关切点可能是项目的投资回报收益率。
在此方面,以北京为例,其实施方案中提出政府将通过结合行业特性,依法依规配置企业一定土地开发权,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广告、商铺、冠名等经营权等。
上述分析师对此表示,通过给参与其中的企业配置一些土地开发权等优惠举措,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将更有吸引力。“因为香港地铁之所以成为全球少数维持长期盈利的典范之一,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地铁公司取得了地铁沿线的土地及其他商业领域的开发权,增厚了企业的收益。”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
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根据预先订立的合同(协议)或赋予的特许权,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并由政府向服务供应者购买其提供(生产)的商品、服务或公共设施,以满足使用者服务需求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在国际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普遍方式。
英国以竞争求质量
英国政府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的主要方式是强制实行非垄断化,并极力推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垄断化主要针对的是私有化后的公共部门,为了防止或公或私的垄断,加强竞争,英国政府对私有化后的公共部门的股份持有比例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政府规定电力公司私有化后5年内单个持股者不得拥有15%以上的股份。对于成本巨大和风险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使潜在竞争者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展开有效竞争,英国政府还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在指定的领域必须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公开竞标或合同出租。
美国推动“公私竞争”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公共部门的补贴一直居高不下,财政负担沉重。为此,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决心“以私补公”,即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和促进私营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最终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目标。
美国公共服务购买采用了许多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合同出租和公私合作。到目前为止,美国联邦政府已经与私人公司、研究机构和个体顾问签订了大约2000万个合同,每年所涉及的经费数额占联邦总开支的14%,国防部通过合同出租支出的资金约占其总支出的2/3,能源部和国家航空航天总局则是联邦政府最大的合同签约者。
澳大利亚稳健温和重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在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中最为独特而又卓有成效的是其在公共就业服务购买方面的创新。澳大利亚政府将原隶属于就业、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的全国400余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民营化,组建成了全国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并把原先属于公务员性质的9000余名工作人员也全部转入劳动力市场,根据公司需要和个人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公司实行董事会负责制,在承揽业务方面,和其他民间就业服务机构享有同等的条件和地位。
经过几年的实践,澳大利亚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澳大利亚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表明,与旧体制相比,新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化和市场化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改变了政府职能,节省了行政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长期失业人员和其他弱势群体失业者的再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