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赛迪昨日的消息显示,三星、LG公司将于今年11月推出柔性显示屏技术产品。
华创证券TMT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军就表示,从英特尔到微软,再从谷歌到苹果,这些公司销量和股价的崛起,已经明白无误的证明,读懂市场的技术创新是IT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不二法宝,更是其股价腾飞的根本。属于IT范畴的新型消费电子企业也概莫能外。
而赛迪相关人士昨日也对记者称,基于视觉在人机交互处理上的核心地位,今年年初三星在CES大展上展出具有商用价值的5.5英寸柔性屏幕后,市场已经认识到,该技术有望激起新的消费需求,因为这不但是多点电容触摸屏之后显示技术上的又一次革命,更将引发智能终端形态的多样化——即智能终端产品将不再拘泥于手机、平板这样的形态,例如采用柔性屏幕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会真正兴起。
据市场调查机关IHS预测,柔性屏市场未来7年将扩大250倍,年出货量从目前的300万片增长至8亿片。同时,全球柔性显示屏市场总营收将从100亿美元增长至4100亿美元。仅在屏幕传统的手机、电视应用市场,采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2020年增长至3.5亿部,而采用OLED(柔性屏幕技术的一种)的电视,可预见的是到2020年,每年出货量增长率为64%。
庞大的市场规模已呼之欲出,资本市场无法不为之心动,尤其是喜欢炒作预期的股市。而马军进一步称,尽管今年来柔性屏幕已经有过炒作,但市场仍低估了其价值。目前柔性屏幕商用已经临近,大致2-3年内大规模应用就会展开,而当前已经布局柔性屏幕产业链的A股上市公司可谓处于股市大行情的前夜。
在美国,柔性触摸屏制造商UniPixel的可弯曲触摸屏UniBoss产品目前已获得下游客户认证,将迈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其股价从去年10月低点的5.27美元之后一路上行,到8月19日收盘为15.2美元,大涨近三倍,期间最高曾到达41.42美元。
不过马军表示,A股市场上柔性屏幕概念股不少,但大多数在该产业链上处于起步阶段。大体来看,只有丹邦科技已经量产了柔性电路板。不过,记者看到,超华科技、得润电子和中颖电子等三家上市公司7月25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其业务涉及柔性电子。(大众证券报)
丹邦科技:积极向膜材料进军,期待业绩拐点
丹邦科技 002618
研究机构:平安证券 分析师:卢山,林照天 撰写日期:2013-08-21
事件:公司日前公布13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4.64%;实现净利润2048.90万元,同比下滑6.86%;基本每股收益为0.13元。
即二季度单季6853.08万元,同比增长3.77%;净利润1316.20万元,同比下滑10.72%。公司预期前三季度净利润为3024.26—5201.58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30%-20%。
主要观点:
募投产能即将释放,未来业绩弹性较大。公司上半年松山湖产能仍未释放,同时为了准备募投产能,费用压力较大,导致业绩出现负增长。业绩的下滑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公司真实竞争力的体现。公司已公告松山湖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客户认证工作。由于公司募投项目投产后8月份要开始折旧,因此业绩增长初期有一定压力。但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弹性,随着募投项目的达产实施,公司业绩将迎来拐点。
启动PI项目增发,打通全产业链,跨入新材料蓝海。公司在报告期内定增项目聚酰亚胺薄膜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三季度将正式启动。目前公司公司已初步掌握了PI结构与性能的优化、高分子量聚酰胺酸(PAA)的合成工艺、PAA的化学亚胺化工艺以及流涎-双向拉伸法生产PI膜等关键技术,并已成功完成中试,产业化进度国内领先。未来如果公司能成功量产PI膜,将形成从PI→FCCL→FPC、FCCL→COF柔性封装基板→COF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是全球极少数产业链涵盖从基材、基板到芯片封装的企业之一,空间较大,我们将密切关注公司PI膜项目进展。
FPC及COF行业符合消费电子行业发展趋势,前景向好。由于新一代智能终端讲求轻薄、印刷电路板设计讲究空间效率,同时又加入触控、镜头等多种功能,因此单机软板的需求不断提升。软板的特性就是轻薄、可挠曲,可根据空间大小及形状进行立体配线,而这些特性是符合科技产业发展大趋势的。此外,COF产品是将半导体芯片直接封装在柔性基板上形成的封装产品。可穿戴式设备为例,它们需要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实现Wifi、显示、蓝牙甚至照相等多种功能,对封装可靠性、轻薄性的要求非常高,未来手机也有可能向柔性显示方向发展。由于COF具有轻薄短小,可挠曲以及卷对卷生产的特性(也是其它传统的封装方式所无法达成的),COF产品在这些领域的渗透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盈利预测:谨慎起见,不考虑公司增发项目摊薄及PI膜贡献,预计公司13-15年净利润分别为0.75、1.22、1.7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0.45、0.71、1.00元,对应13/14年静态及动态估值分别为88.8/56.3倍,公司估值压力较大,但长期发展前景向好,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产能消化的风险;PI膜项目不确定性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