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管理层的频频表态有利市场心态趋稳 两市探底企稳回升
在资金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共同影响下,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可能上升,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方向将围绕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展开。
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铁路投资、信息消费、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针对性的部署强化了经济的底线思维。央行暂停央票发行并重启逆回购,预调微调的信号明显。不过在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逐渐企稳之前,市场很难出现情绪拐点,预期将开始进入重塑期。
增长底线与改革预期遏制了大盘向下空间,半年报业绩与月末资金面也制约了大盘向上空间,期间的波动来自于情绪端的变化,预计8月份大盘仍然维持弱势震荡,关注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一、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政策预调微调
1、融资成本上升的潜在风险
6月银行间市场的钱荒打击了影子银行,在银行表外转表内进程中,社会融资净规模面临下降,资金供给端压力显著。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底线又决定了下半年实际GDP增速不会下滑太快,CPI同比甚至会有所回升,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依然旺盛。在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共同影响下,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面临上升的潜在风险。
一旦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上升,货币或将再度空转,并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更糟糕的是,“借新还旧”、“借短还长”的资金链条甚至会出现断裂,并引发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的出现。从前期的案例来看,2011年二季度银监会针对理财产品的规范以及随后的银行信贷紧缩,最终引爆了温州民间借贷市场风险。
因此,“8号文”之后预计宏观政策将出现新的变化。在围绕“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一指导思想下,7月发布的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只是政策变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市场的一致理解是今年一季度贷款利率下浮比例仅占11%,下限放开的象征意义重于实际意义。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贷款下限与存款上限,也意味着银行贷存比、存款准备金率等管制的放开,我们更倾向于政策“组合拳”即将出现。
2、市场分歧来自于两个方面
目前市场担忧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二是美国量化退出的影响。对于前者而言,市场担忧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市场,并推动地产价格上涨;对于后者而言,市场担忧政策松动将影响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尤其是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关键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