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陈志武:唱多中国未必是好的 被表面繁荣弄迷糊(3)

www.yingfu001.com 2013-08-01 07:58 赢富财经我要评论

  事实证明了,美国和欧洲也都不能在经济下滑时期进行所谓的结构调整:美国连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抵御经济下滑,推迟社保改革反遭追捧;欧洲大搞结构调整招致更严重衰退,经济和社会风险加大。所以,无论任何一个经济体,没有适当的经济增速都不可能搞成什么结构调整。

  就我国来讲,当然应当抓住时机多做一些转型方面的事;但同时,转型不可能定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完成,而是一个统筹施策、内外兼顾、快慢相宜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都要调整,都要与资源禀赋、科技水平、就业情况、环保质量、社会福利等的实际相吻合。四万亿元投资产生的结果要通过合适的政策加以调整,要有路线图,不能搞“断电维修”和“休克疗法”。把长期风险管理骤然化为短期风险释放,必然引发混乱,结构调整也不可能实施。

  为什么中央提出“底线思维”?就是针对“悲催经济学”的错误论调的。当今中国的改革,不是需要一张“苦”脸,一腔“苦”话,一套“苦”政策。当今中国的改革,需要一张热情自信的脸,需要一套积极、稳健、进取的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7月9日、12日、16日连续发表讲话,表明经济运行要保上限、下限,“避免大起大落”,强调“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这实际上否定了一些学者所谓的“不出台刺激措施”的揣测,否定了他们提出的“悲催经济学”。7月30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这一表述又一次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也颇为鼓舞人心。

  试想,如果不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不管理好市场主体的预期,哪项改革能够得到人们的支持?所以,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改革,应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既要扭住长期“转型升级”不放,也要兼顾经济即期增长。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部署,统筹施策,精准发球,持续发力,下半年的增长动力已经开始逐步释放。

  笔者认为,所谓“悲催基因”,就是把内外因素统统格式化为负能量的基因。植入悲催基因的现实效果是,自我认知能力显著降低。我国经济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增长的后劲充足,调整的空间具备。我们无需悲催,更应把悲催基因挡在门外。对千方百计给中国经济植入悲催基因的人,应当给予当头棒喝!(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张衡)

  3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4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