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经济植入“悲催基因”者当遭棒喝
7月29日,美国彭博新闻社播发了一篇《中国势必遭遇摩天大楼魔咒》的评论,称“希望阻止一场中国‘崩盘’的审计员们正在忙着详查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的账簿,经济学家们则在全神贯注地检视着数据、债券息差法、电表和证券股价”,该文暗示中国“正在滑入一场危机的深渊”,中国政府被产能过剩、投资失控以及过度依赖出口等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而在7月28日,《纽约时报》刊发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想要统治世界吗?要紧的是规模》一文,盛赞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构建“美欧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认为通过这个“最大的替代舞台”与正在崛起的东方国家竞争,是最好的办法。该文继而预言,西方重新巩固阵脚,必将把中国等新兴国家“带进”西方。
笔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是想说明,在全球经济大转型时代,外界高度关注中国怎么做、何处去。不仅如此,西方精英团队继续其“在战略上强大自己,在技术上唱空中国”的路线。早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精英团队就对中国经济忽而“抹黑”忽而“捧杀”。是骂还是捧,最终取决于西方国家自身的需要。透过第二篇文章,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重新巩固阵脚的愿望多么强烈。
长期以来,唱空、做空中国经济的力量主要从外部使劲儿;现在出现一种新的动向,外部想方设法给中国内部植入“悲催基因”,让内部“自主做空”,还要默默承受这种后果。
这并非耸人听闻:6月末,经济增长速度触及决策层既定目标的下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滑落至2003年以来新低,工业增速也与2009年上半年接近。在这种时候,有人却高调主张休克疗法、硬着陆;还有人拿出“捧杀”手段,把中央有关调结构的政策片面解读为不再扩大投资,强力收紧货币,即使股市低迷也无需提振,而应“去泡沫化”。按照这种主张,中国要转型,就必须经历、默默忍受一个“悲催时期”。
中国经济真的必须经过一个“悲催时期”吗?我们过去五年乃至十年采取的政策路线真的要彻底颠覆,不需要连续了吗?我们过去十年乃至三十多年真的都白干了吗?显然不是!第一,中国经济体量显著增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为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中国经济仍然有诸多可持续的增长点,国内市场开发的空间巨大;只要政策得当,中国经济的增速与其他经济体比仍将十分可观。第三,搞结构调整不能一味的调低速度,解决众多问题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我们说主动降低速度,针对的是过热的增长;如果速度低到一定程度,则要采取提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