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量体裁衣”地方融资企望资产证券化“及时雨”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提出“盘活货币存量”,资产证券化成为一个现实选择。各金融监管部门有意加速资产证券化业务,陆续出台政策规范并加速推进。同时,地方平台债务高悬风险积聚,调控收紧难解资金饥渴。四处寻求资金的平台企业瞄上了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
业内人士介绍,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好处在于融资不受资产负债率的限制。而现在发行企业债和获取银行贷款都对资产负债率提出了要求。大多数平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都在50%以上。同时,对融资的投向也不作要求。目前券商纷纷盯上这一新业务点,力求抢得一杯羹。上交所、深交所已分别对会员举行了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培训。券商人士表示,“资产证券化与以往的通道业务不同,这是真正的创新业务。”
调控紧 平台融资“六亲无靠”
“上半年财政资金紧张、发债也不容易,银监会也发文对贷款投向融资平台做了限制。可以说,资产证券化已成为融资平台的最后一种融资办法。”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
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偿付高峰期到来和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融资平台的相关风险也日益积累,触发金融系统拉响警报。今年以来,监管层推出的一系列针对融资平台的措施可谓暴风骤雨。
先是银监会4月份公布《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10号文)。该文件虽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规定和限制较此前意见稿给予一定放宽,但整体上仍对发放贷款持较为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