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金公司不得不在关键时候,再次出手托市。这是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被动的无奈之举?我说不清楚。但可以看到的是,一边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步一步毁掉股市,另一边则是汇金公司出手托市,这种现象我们已经见惯不惊。可是这到底是为什么?迄今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央行的的确确在紧缩货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经非常紧张。令人费解的是,央行为何一定要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时候,实施如此违背货币政策基本原则的措施。
央行公布的5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是668.62亿元,低于此前4月份2943.54亿元的新增量,降幅达到77%。市场分析人士大都认为这是外汇局严查“热钱”流入的结果,但我看未必。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货币市场利率不会急剧上涨,人民币币值也不会如此强势的屡创新高。
所以,外汇占款骤然减低,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攀升,人民币强势升值的合理解释应当是央行迫使商业银行大量吃进流入外汇。商业银行吃进过多的外汇,加之央行不予补充流动性,必然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人民币强势升值。因为,商业银行购汇,大量占用了自身的人民币流动性,只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降低购汇的成本。所以,人民币升值是商业银行必然的选择。
因此,我的结论是——在开放的货币环境下,只要央行尽可能减少外汇市场的干预,那么紧缩货币和人民币升值实际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体现的政策机理是一致的。
从刚刚公布的社会融资数据中,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子也随处可见。第一,2013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环比减少5763亿元,同比增加424亿元。这表明,社会融资规模环比严重缩减。第二,从结构看,尽管社会融资总规模同比有所上升,但商业银行的正规贷款却没有任何贡献。第三,增加的社会融资是主要是非正规渠道的高价贷款。外币贷款同比多增55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多增1752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多增435亿元,企业债券同比多增726亿元。这说明,企业融资成本不降反升。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尽管2013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2万亿元,但其中98%是债务融资,增加的部分也是高价债务。这样的融资是不可持续的。企业为了生存正在不计代价地融入资金,寄希望于未来融资成本降低来弥补当下损失,但未来融资成本会降低吗?从国际角度看,中国实体企业正在承受着全球最高的资金压力,而央行在此时紧缩货币,结果便是一切挽救经济和拯救股市的措施都将徒劳无功。
一边是托市,一边是毁市,这样的情形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