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公布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9.4%的小微企业表示,其借款成本在5%至10%之间,更有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在融资成本方面,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最高,也占比最高。虽然在2012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调查显示,66.1%的企业并未感受到两次降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
这就是阿里小微金融崛起并迅速成长的理由。
霍肖桦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阿里金融依托阿里巴巴广大客户群体以及客户群体的交易、行为、资产等数据快速发展起来,并在行业中达到较为领先的地位。就当前阿里金融的服务对象来说,主要集中在阿里体系内的客户,满足其短期贷款的需求。阿里金融的高速发展对金融机构、其他网络零售商而言,将形成一定的冲击。”
与银行间博弈未“红脸”
自2009年开始自营小贷业务以来,保守估计,阿里金融累计发放的小微贷款应已超过500亿元。
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曾表示,很多阿里平台上的客户“都不是银行的菜”,因为“实在太小了”,阿里在6月份会开放小贷端口给所有金融机构一起为小企业提供贷款,向银行频频抛出“橄榄枝”,阿里高层也一再强调“不做银行”,但传统银行业仍然感受到了威胁。
霍肖桦认为:“就目前来看,虽然影响程度并不大,但阿里金融的发展必然会对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造成影响。当前银行正在逐渐发展小微金融,阿里金融必然会成为其这一业务的直接竞争者。另外,阿里金融的发展或将推动银行业向互联网方向发展,通过开展互联网金融而适应未来各种产业互联网化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一定是有影响或冲击的,目前冲击还不至于很大,但已让银行开始重视。”某银行有关人士表示。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互联网金融声称和银行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甚至合作大于竞争,但这只是其成长初期,“长大后的事很难说。”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更何况现在已有迹象显示,在一些合作中,银行只成了纯粹的资金提供方,无法直接接触客户,这势必会使银行失去最重要的资源。
阿里网贷虽然繁荣,但需直面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薄弱的现实。不得不承认,任何经济体中都不可能没有对金融风险的监督与管理。
以阿里金融的小微贷款为例,据本报记者了解,若借款人想要通过网贷平台进行融资,需上传自己一系列的资料证明,例如人人贷要求借款人上传个人身份证、信用报告、工作认证、收入证明、房产证明、居住地证明、视频认证、手机实名认证八项审核项目;而贷前审核通过对借款人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网络、电话及其他可以掌握的有效渠道进行调查,待资料信息核实完成后,根据个人信用风险分析系统进行评估,再由平台的贷款审核专员进行双重审核确认。
就目前来看,现阶段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只包括与银行发生的借贷行为并保存在银行内部,社会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调用。于是例如人人贷这种P2P网贷平台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核实借款人信息并通过审核员的人为主观经验进行判断。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第一是降低了网贷的效率,第二也为信息核实带来一定的风险。
如今我国P2P网贷平台的数量超过2000家,但是其中活跃的网贷平台只有100多家。目前,已经有网贷平台陆续倒闭或停业:4月2日众贷网运营仅28天便宣布倒闭;4月10日城乡贷在其官网上挂出歇业公告。从中不难推测,P2P网贷平台经过快速的扩张后,所蕴含的风险。
究其倒闭原因,P2P网贷平台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体,继承了二者的快速便捷投融资优势,但也逃脱不了互联网企业初期“烧钱”的宿命。如电子商务平台,做的再好的企业想要盈利也需至少三四年的持续投入,一旦这期间平台投资方撤资,整个网贷平台将立即陷入资金链断裂局面,短期若找不到新的资金衔接,网贷平台则面临破产倒闭。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建立好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是经营金融的重要环节。”
霍肖桦对记者表示:“就当前来看,大部分在互联网上贷款的企业并没有抵押和担保,其规模较小,这本身就会存在着较大的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建立征信体系和抵押担保体系等,识别风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积攒的用户历史交易和行为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辨别。分散贷款是当前减小贷款风险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