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纽约、法兰克福、东京及东盟五国欣欣向荣的股市相左,中国股市一直在徘徊、挣扎。从2013年的2月18日的2444点下跌到现在的2282点,跌幅为9%(主要是大盘股)。这是一个经济增长(GDP)高于其他金砖四国、美、欧、日及东盟五国增速的情况下发生的。
现在世界各国市场人士对中国股市看法分歧也很大。
澳大利亚塞列斯说:“一个绝好的机会是中国股市。上证综指的10.8倍的动态市盈率与香港恒生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大致相同,比日经指数的23倍,澳大利亚的18倍低得多。”他认为“恒生国企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在7倍,而澳大利亚和美国股市则在14~15倍。上证综指会迎头赶上,而且是很快。”
但是,美国银行美林公司调查了多数基金经理,他们觉得中国股市会越来越疲软,中国经济会“硬着陆”。一些QFII是逢高在跑。
中国经济数据确实令人担忧。
4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3%,与2012年4月持平。其中国企增加值同比增长4.3%。显然,2013年第一季度及4月份,中国经济的复苏失去了冲劲。
中国家庭收入也大幅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幅从2012年的9.6%跌到第一季度的6.7%,比GDP增幅7.7%还低。外商投资中国前4个月比去年同期仅增加1.21%。
中国政府自“新国五条”以来,要求对二手房交易增值部分征20%的个调税,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严厉态度。虽除北京外,大部分城市未能真正执行,但对房地产市场的尚方宝剑始终高悬于上。这使得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一方面价格居高不下,(引起人们对捅泡沫的担忧);另一方面,二手房成交量极萎缩,房地产市场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使这个影响全局的经济带呈半死不活的状态。与它相关的42个产业:钢铁、水泥、铜、电解铝等的业绩也都平平,甚至不好。
同时,对于经济转型,转向何方,何产业,始终不明确。前几年转的光伏产业,现在正受到海外同行及外国政府加税的重重压力。
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继续下滑,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6.7%,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8%;而财政支出则在不断增长,前4个月,同比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前4个月同比增长13.9%,但这恰恰是前4个月楼市因“国五条”刺激了大量交易、契税、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所致。
中央财政收入的下降,令人担忧,财政部对此称不容乐观。
加之,7月份新股IPO即将开闸,有736家。
加之,2013年国家股、法人股及创业板等发起人股兑现达5000亿股。
看空者认为,内因是决定因素。他们固执地认为,即使全世界股市涨,中国股市也不一定会涨。中国经济的趋弱,使股市总体难以走好。即使海外市场流动性很宽,纷纷以热钱形式进入中国大陆,央行也会严陈以待,不敢松懈,不敢学美、日、欧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控制总量上下大功夫。这就使股市总体难以大涨。
但与此同时,创业板却迭创新高。355只全面上涨,部分公司市盈率高达100倍,但355家总市值仅1.1万亿元,不如中石油一家1.36万亿元多。可见,市场资金打了一个漂亮的运动战,令人感慨。但是创业板中大股东仍在疯狂兑现,也可见一斑。
但是确有一些成功人士十分看好整个股市。他们认为创业板行情是前哨战。一位在2005年9月在上海电视台首称“牛市来了”,2007年11月股市最高点的左侧又称“牛市走完了。”的传奇人物博士,近日频频来信(已出国定居),称:不仅是创业板,整个中国股市总体也会汇入股市,走出一波勃勃向上的行情。还有市场资深人士认为,每一次所谓的牛市都是市场过度悲观,悲过了头,矫枉过正而发生的;熊市也一样。比如银行股,深发展(现平安银行)1996年从62元跌到6元,然后涨到98元;浦发银行从20元跌到5元,后来涨了13倍。他们是坚定地看好市场后市的。总之,对于股市,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主任 谢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