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大宗交易平台持续火热,成交量、整体溢价率双双创出新高。而在交易量井喷的背后,凸显机构积极搜集筹码、产业资本减持离场的分化现象。
溢价率创今年新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本月已发生651笔大宗交易,涉及258只个股,交易金额达到165.40亿元。不管是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均已超过今年2-4月份的单月水准。照此势头,在5月份还有10余个交易日的情况下,超越今年1月207.95亿元的历史纪录,将是大概率事件。
除此以外,本月的溢价成交现象也非常突出。651笔交易中,有144笔交易是溢价成交,折价成交是501次,两者比例为0.29;而今年1-4月,该比例分别为0.24、0.20、0.13、0.11。此外,就溢价交易的平均溢价率(算术平均)来看,同样创出今年新高,前4月分别为2.33%、2.42%、2.52%、2.82%,5月至今提高至3.30%。
大宗交易两极分化
观察发现,在大宗交易井喷的背后,却呈现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数据显示,本月以来折价在9折以下的交易笔数多达200笔,其中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个股为主,涉及主板个股的仅有36笔。折价较严重的有新宁物流、数字政通、聚光科技、千红制药、西部证券、南方泵业、普邦园林、富春通信等,而其中不乏在二级市场大涨的热门个股,或者是近期折价交易的老面孔。显而易见的是,当中有大小非借机在进行逢高派发兑现利润。
反观144笔溢价成交的个股中,主板个股却多达83只。最为典型的就是5月3日,民生银行等50只蓝筹股被3家QFII席位联袂“打包”买入,均为溢价成交,涉及金额达12.23亿元。
ETF上榜频率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5月3日以后,以QFII为主的机构,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对个股的买入力度小了不少,但对ETF的兴趣却与日俱增。
5月8日上市交易的华夏基金旗下4只行业ETF,近期受到QFII席位的持续买入。5月8-14日5个交易日内,华夏金融地产ETF、华夏医药ETF、华夏消费ETF、华夏原材料ETF均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合计成交次数为20次,合计成交额达24205.6万元。
从成交对手方来看,买方营业部均为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而在5月14日和16日,华夏300ETF也被中信总部(非营业场所)买入,成交金额合计为2557.29万元;嘉实300ETF则于同期被机构专用席位大手笔购入,合计买入1749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