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盘面分析 > 正文

创业板已到博傻极端 二八转换能否带来突破(5)

www.yingfu001.com 2013-05-16 20:39 赢富财经我要评论

  中国年底前或放松楼市调控 建房地产长效机制

  据新华海外财经报道,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5月13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可能会在年底前放松楼市调控,因为这类措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不过,李稻葵未说明政府会以何种形式放松政策的预期。李稻葵并称,如果新一届政府太急于为楼市降温,将对国内经济不利。

  事实上,中国楼市调控措施已实行了三年,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最近的一次调控是3月出台的“国五条”,不过除北京市以外,有关“二手房交易个税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的政策,绝大多数城市重申了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并未说明何时开始实施;合肥、南京、郑州等地则干脆连提也没有提及。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针对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调研正有序进行,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本届政府楼市调控的“关键一招”。

  业内人士指出,建立房地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能只一味地限制房价及购房需求,而应该在加快土地供应、改革“土地财政”、发展资本市场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眉头深锁,一向以言论大胆著称的华远地产前董事长任志强,昨日在蓉出席“"国五条"后的成都楼市机会”高峰论坛时,他稍显谨慎地说,“按照目前的趋势和图形走势看,成都房价还会涨,具体上涨的空间还要看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既然均价9000元,那就有6000元的,也有一两万的,你就不要去买一两万的,那是卖给有钱人的,一般老百姓就去买6000元一平米的房子就行了。”

  “中国人住房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这个趋势不管用什么政策都不能改变。”

  观点1

  成都商业地产体量过大

  在谈到成都不同类型地产时,任志强表示并不担忧成都的住宅市场,但观察到成都有不少商业综合体,担忧成都的商业地产是否过多。“成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52%,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北京大概在70%—80%,一般发达国家为60%—80%。我目测成都商业地产,包括写字楼的新建面积增速应该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对于成都土地市场,任志强也发表了观点,在去年全国土地供应数量增幅为-24%的情况下,成都的土地供应数量呈正增长,“如果土地供应超出人口增长需要,也不利于房地产健康发展,北京去年住宅供应同比增长30%,其中商品房供应同比增长15%左右,我认为这比较健康。”

  根据锐利地产提供的数据,目前成都主城区住宅均价已达到9000元/平方米,任志强认为“平均值是最容易误导民众的”,“按照国际惯例,统计房价应该按照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统计,具体包括三个中位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房价中位数、房屋居住面积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单纯计算平均价格是不科学的。”

  不过,他也劝普通消费者,“既然均价9000元,那就有6000元的,也有一两万的,你就不要去买一两万的,那是卖给有钱人的,一般老百姓就去买6000元一平米的房子就行了。”

  观点2

  老龄化可能增加住宅需求

  近期,有专家表示,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独生子女将继承更多的房产,住房需求可能不再强烈。任志强对此表示反对,“这个结论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老龄化让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反而可能使住房需求大大增加。”

  任志强以德国的情况举例:上世纪70年代时,德国人口约7000多万,家庭平均每户有人口3.7人,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24套住房,德国的房价十几年内都没有上涨,家庭要换住房非常容易。到了2010年,德国人口8100万人,人口只增长了1000万人,但家庭户数却从1900万户增加到4000多万户,每户人口从3.7人减少至2.05人,住房需求大大增加,因而在欧债危机之后德国房地产成为唯一不衰落的行业。

  反观中国,任志强表示,1989年中国家庭平均每户人口为3.84人,目前已经小于3人,家庭户数在不断增长,“目前形成的现象就是上一代人住大房子,下一代人住小房子,中国具体户数会增长多少还要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情况,但家庭户数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此外,任志强表示,2012年在中国人八大类消费中,住房消费已经超过食品消费成为第一大消费领域,占比为18.2%,而无论是欧洲还是韩国、美国、日本,这一消费比例都在25%以上。“中国人住房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这个趋势不管用什么政策都不能改变。”

  播报>>>

  成都房价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4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