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姜建清之前的表述,工行国际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层次分明、定位合理、渠道多样、运营高效的全球化经营平台,努力成为在华外资企业和“走出去”企业的首选合作银行、全球第一华人零售银行及全面综合经营银行。
不过,尽管工行在国际业务领域声色渐起,但多年的积淀目前仍能令中国银行保持着境外业务“主选手”的地位。面对工行的疾速追赶,昔日风骚独领的中行或也开始感觉到压力。据前述中行总行人士透露,截至2012年底,虽然中行拥有的海外机构数(613家)多于工行,但在地区分布上两家已不分伯仲。
单以截至2012年中的境外布局来看,中行当期的拓展包括台北、斯德哥尔摩等分行的开业,及迪拜子行和一些国家代表处与二级机构的设立。工行同期则除了几家欧洲、中东地区分行的开业或获批,还包括收购东亚银行(美国)、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的重量级斩获。
业界周知,国内银行业中最先“走出去”的中国银行多以绿地投资——即以自设网点机构为主,同时兼有一定收购的模式进行扩张。“中行这么多年一直在走出去,积累了很多,节奏上看起来比较温和也是正常的。”该行总行一位中层人士告诉记者。
工行方面则表示,寻找战略性的并购机会确系该行国际化发展的思路选择,但每一次的收购整合均属谨慎出手,该行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一定追求“毕其功于一役”。一个例证是,在台前看似漂亮的12次成功背后,基于风险、成本和机构可整合的综合考量,该行还曾谨慎对待并先后放弃过20余起包括不少美资、欧资银行在内的并购机会。
“能够理解中行的压力和失落,但要知道,中行能成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给予的垄断地位的基础上。实际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工行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之前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占据半壁江山,现在也就三成左右,只能不断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某银行国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对而今的中行而言,重新审视自身海外业务的现状,远不止巩固江湖地位这一种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否能够把握好境内外业务之间、以及外延扩张与内生增长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干系该行全局的重要问题。
据悉,由于该行外币业务主要依靠国内的外币存款,造成外币贷存比多在100%以上。加之该行目前在国内业务发展方面难言理想,本币负债结构也不尽合理,以致常常在存款与NIM间纠结不已(贷存比与负债成本之间呈负相关)。
不止如此,现有的业务结构也令中行面临一些需要优化的问题。一位中行总行人士告诉记者,单纯从回报来讲,该行这几年一直面临国内外收益率级差的问题,“相较目前国内较高的收益水平,境外业务的总体收益率偏低,加之汇率升值的因素,使得整体利润水平与国内同业相比不那么好看。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能逐步优化。”
然而,无论先行者中行将如何布置自身的海外业务,后来者工行又锁定了哪些国际业务的图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两家国有大行都仍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
“公认的全球性银行标杆汇丰、花旗已处在依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增值阶段。他们的优势在于时刻注意将资源分配到高成长的机会里,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极具竞争力的跨国银行。要想达到这个水准,国内银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