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网向本报提供的一份《婚恋碳排放地图》显示,经过“心灵匹配”的爱情,幸福感更高,更稳定,因此可以有效减少因离婚或者不幸福婚姻而导致的高碳排放。例如,失恋中的男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工作效率下降,男性更多会抽烟酗酒,女性会选择疯狂购物等;离婚分拆了现有家庭,使住房、交通等人均资源消耗量增加,如果离异双方再次择偶,那么每一次择偶过程,都将重复恋爱、婚礼中的高碳排放。
尽管国内尚无相关的统计数据,但百合网的报告引述了来自美国的一项数据来证实上述观点。据统计,2005年在美国,离婚家庭与未离婚家庭相比,人均用电量多了46%,人均用水量多了56%,人均占有的房间数也要多出33%~95%。美国离婚家庭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要比离婚之前的人均资源消耗量高出42%~61%。
■专家解读
单身族更易冲动消费
在很多人看来,无论单身还是结婚,每个人的生活开销应该差不多,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单身=较高生活成本”这种说法?单身贵族,为啥就成了生活成本更“贵”的一族?问题出在哪儿?
通过疯狂购物来“自我补偿”
“婚姻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安全感和保障,而单身族、尤其是过了适婚年龄长期单身的人相对而言会比较缺乏这种安全感。因此,无形中会通过一些消费行为对自己进行补偿。”世纪佳缘首席婚恋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大家会发现,许多单身男性会用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来“武装自己”;另有研究表明,3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更愿意购买养老保险,保险营销员也会把目标客户集中在这些人身上。除此以外,张佳芮认为,单身族在交际应酬、通讯费、冲动性和过度消费等方面的花销普遍要比已婚者更高。
“人是情绪性动物,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有人可以依靠,如果是单身的话孤独感增加,相应的为失衡的心灵找回平衡感的‘投资’就会更多。”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周小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同样表示,很多单身族尤其是单身宅女,单身越久,就会进入一个要通过疯狂购物等消费行为来进行“自我补偿”阶段。其实很多消费已经不再是因为“实际需要”而购买,更多的只是一个心理交换的过程。“就像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单身女孩说‘爱别人不如爱自己’,给自己买这买那毫不吝啬,而这种无节制的消费势必会导致更高的生活成本。”周小鹏说。
长期落单“沉没成本”越多
婚恋专家普遍表示,单身也存在一个界定的问题,分为短期单身和长期性单身两种。“过了适婚年龄段,单身生活的时段拉得越长,与同龄已婚人士相比其生活成本支出也就越多,最明显的,就是聚会交友方面的成本。”周小鹏表示,情感交流是人的本能需求,已婚人士也会有朋友间的交流和聚会,但单身族在交友上的费用则会更多。
“谈恋爱的人可分三种。一种是找个外形、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各项基本条件合适的就行;第二种是要‘有感觉’;第三种则要求前两者兼备。”周小鹏表示,后两种单身族是更容易长期“落单”的。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包括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有一种说法认为,单身时间越长,尤其是为了事业打拼而选择单身的人,落单的时间越长,其付出的沉没成本也就越多,让婚姻的选择变得更加不容易。
婚姻生活“性价比”更高
除了更多冲动消费、更多聚会交友费用等显性成本外,周小鹏认为,很多大龄单身族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宅男宅女、特立独行更多的集中在这些人身上,而在社交中,他们更容易跟同事起冲突,不懂得适当妥协。因此,会无形中影响到其职场上的晋升问题,获得高薪职位的机会也会相应降低。
“所谓成本对比,其实也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无论单身还是结婚,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每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理由。”张佳芮认为,或许有些单身族很享受当下多花一些钱、多一些自由空间去参加交友聚会,不愿被婚姻束缚,也不想通过婚姻去减少这部分成本;也有些人打算“先立业后成家”。但是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生活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会是一个“大概率”事情,也就是说婚姻生活的“性价比”更高。
张佳芮给予剩男剩女们的建议是,首选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身条件,择偶标准等,把握好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婚姻机会。权衡“脱单”的得失,判断哪个才是“性价比”更高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