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新低复新低,两千不是底。不闻救市声,股民常叹息。
“一阳指”后遭遇“九阴真经”,仅仅9天,沪指再次创出新低,无限逼近2000点,A股或许将历史上第三次跌破2000点,重新步入“1时代”。跌势汹汹,投资者何处去寻政策底和市场底?
哪些因素将促成政策底或市场底形成?假如这些信号出现,大胆抄底的机会是否已经到来?
股指又创新低 股民望眼欲穿盼救市
跌破2000点,似乎已成“板上钉钉”的事情。2008年的大熊市,市场还能期望政策救市;2012年这场危机,投资者对救市政策近乎麻木。
A股有史以来首次无助地独自面对,默默地寻找着底部。
暴跌后未闻救市声
2012年9月17日,沪指下跌2.14%,一举跌穿5日、10日、20日、30日均线。由于收盘点位2078点距离9月7日 “一阳指”的开盘价2062.99点仅高出0.7%,且“一阳指”已被吞没了三分之二,再次创新低似乎已无法避免。
正如国信证券分析师闫莉所言,2080点是9月7日大涨后调整的底线。如今,2080点已告失守,这说明主力资金根本就不看好“一阳指”能够带来大级别的反弹行情,主力资金已经悄然在高位出货。
面对沪指将再次创新低,投资者翘首以盼政策救市之声,然而,各方都保持静默。
2012年9月20日,当沪指再次下跌2.08%,2023点的最低点已经刷新了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
9月21日,沪指盘中最低点跌至2018.26点,在下行空间再次被打开之际,投资者再次竖起耳朵,期盼能听到一丝救市的声音,但四周仍是静默。
下跌空间不小
从过去的经验看,若单日暴涨后股市在随后的调整中继续创出新低,后市的下跌往往还有不小的空间。
比如,2002年6月24日,沪指暴涨9.25%,在这一暴涨的前收盘价被跌穿后,股市又下跌了约15%;2008年4月24日,沪指暴涨9.29%,在该大涨前的低点2990点被跌破后,沪指一个月内下跌了12%,四个月内下跌了42%;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45%,但最终该大涨前的低点1802点还是被跌破,股指来到1664点,跌幅达7.6%。
如今,沪指只是刚刚跌破前期2029点低点,按照上述三次经验来看,沪指至少还要下跌近8%,即跌破1900点。
“一阳指”或并非政策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A股单日暴涨往往都与政策利好有关。比如,2008年4月24日沪指暴涨9.29%,源于印花税下降;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45%,源于汇金增持等三大利好。
9月7日的那次大涨,实际上也与政策有关。
9月5日~6日,发改委批复25个城轨规划、13个公路建设、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投资规模超万亿。在此背景下,9月7日的股市高开高走,大幅上扬。
一时间,市场将9月7日的2029点看作是政策底。
然而,随着“一阳指”快速被吞没,股指创出新低。2029点的政策底似乎已经靠不住了。
根据历史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两条规律:首先,如果只是单纯的救市政策,比如降印花税、增持什么的,那么股市还会创出新低。
比如,2008年4月24日、2008年9月19日的单日暴涨后都创出新低。
其次,如果政策利好是覆盖面广、具有深层次意义的,那么就可以认为是政策底构成,之后的股市很难创出新低。
比如2005年6月6日的998点作为政策底是因为制度性红利“股改”,其意义深远。那么2005年7月12日的1004点就是市场底调整未创新低,市场底高于政策底。
再比如在1664点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之后股市调整到1814点,并未创出新低。
如今,股指又创出新低,那么“一阳指”前2029点就并非政策底了。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