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现最后一跌重要信号 由弱转强仍需三要素
当前政策层面依然处于真空期,市场做多信心极度缺乏,同时盘面热点领涨板块的缺失也令场外资金不得不继续观望,短线来看,沪指2000点大关将面临考验。而2000点附近的“最后一跌”能否引发一波反弹行情,还要看政策面是否有利好支持,外加成交量是否能有效放大。操作上,建议目前可谨慎控制仓位在三到四成,待较为明显的企稳信号出现后,再逐步加大仓位配置,不妨重点留意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品种。
回顾近期股指回落的节奏可以发现,前期地产、保险等权重板块呈现补跌走势的同时,中小盘股则保持相对活跃的态势,触摸屏、页岩气等题材概念品种在盘中也有反复走强的动作,尤其中小板、创业板指数明显强于主板指数。而上周情况便有所变化,部分权重股出现一定的护盘动作,尤其是在宝钢拟用50亿回购率先做出积极表态,其股价当日涨停之后,中石油、中石化也曾在盘中一度快速走强拉动指数,随后券商、保险等板块也有一定的跟进。相对权重股的表现,中小盘股在上周则呈现较为明显的回落走势。从指数方面来看,相对主板指数的迭创新低,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在上周也逐步出现一定的破位迹象,盘中一些强势的题材概念股也快速补跌。短线来看,中小盘股可能仍有加速下跌的可能,这难免也将进一步打击市场人气。不过,在2000点附近,板块表现继续分化也属于多空分歧的正常表现,大盘股和小盘股走势之间的“跷跷板”特征固然使得做多动能难以凝聚,但权重股的局部回稳有助于放缓市场的下跌节奏,同时也有助于强化股指在2000点附近的支撑力度,中小盘股的加速回落可能会导致恐慌气氛的蔓延,但这也往往是股指出现“最后一跌”的重要信号。
自2453点下跌以来,沪指呈现出曲折性下跌的特征,从而在形态上也构筑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通道,该下降通道的上轨大致与30日均线重合,下轨基本平行于上轨,主要以5月28日的2309点低点和7月31日的2100点低点为构筑点,从近期的运行规律来看,股指在回落过程中触及下轨附近将获得一定的技术性支撑,而在上轨附近反弹将面临压力。就当前的节奏而言,股指很可能通过快速下跌的方式完成对下轨支撑的考验,时点预计在9月中旬左右,而位置则大概在下轨通道的2000点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2000点附近,股指在实现最后一跌后展开技术性反弹,也并不代表A股将就此摆脱弱势格局,市场由弱转强仍需要几大因素的支持和配合。
首先,从近期政策消息面的变化来看,虽然无论是转融通业务中的融资先行,还是宝钢在上周率先以50亿资金回购,包括管理层不断表态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以及前期已经破题的员工持股计划等,这些都透露出管理层政策维稳的意图,但对于A股而言,尚不足起到扭转当前弱势的作用,毕竟这些表态更多只是停留在相对的“喊口号”层面上,对于改善经济状态和完善资本市场体制的作用都并不明显。因此,未来A股要实现由弱转强,仍需要实质性政策出台的配合,包括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宽松以及财税方面的进一步改革。
其次,技术面上成交量出现“越级式”的放大是股指转强的重要信号。回顾998点和1664点等历史底部可以发现,在股指低点的附近,成交量均出现了跳跃式的放大。就沪市单日量能而言,如998点单日只有50亿元,但随后的第三天便快速放大至近200亿元;1664点附近则由200亿元迅速放大至900亿,年初展开反弹时的2132点低点当日也仅从不到400亿元的成交量迅速放大至近千亿,量能出现快速放大代表着场外资金的跑步入场,同时也是主流资金进场抢筹的重要信号。相对于目前A股的市值而言,沪市单日量能水平需要快速放大至千亿附近,股指才有可能摆脱弱势格局。
再次,盘面上需要出现具备号召力的领涨热点,主动扛起做多旗帜,因为赚钱效应的出现对场外资金构成极大的吸引。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水泥板块的连续上行是带动1664点反弹的关键,今年以来的两波反弹,也分别是由信息技术板块和“金改”概念板块带动,反映在股指的形态上,则是出现了2个交易日以上的连续中阳线组合,这也同样可以作为市场扭转弱势的参考信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板块得以持续性领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毕竟,A股的运行素来就带有较为明显的“政策市”痕迹,因此,管理层在财政政策以及行业扶持方面的调控导向同样是股指走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