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家银行都在实质性地向中小企业倾斜信贷资源。
天生弱小的小微企业依然在等待融资的春天。
与几年前对小微企业的“嫌贫爱富”不同,如今,迫于转型经营压力,每一家银行都在实质性地向小微企业倾斜信贷资源。
然而,虽然信贷投放政策转向了,但由于要求有抵押资产等银行贷款的“天然”限制条件,大量轻资产的科技型、文化创意型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想要成功融资却并不容易。不少充满潜力的公司只能无奈地被拦在一系列条条框框限制前。
从银行角度来说,其实银行又何尝不想给小微企业融资。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测算结果显示,同等规模的小微企业贷款带来的回报几乎是常规贷款的两倍。这对银行是个不小的诱惑。但同样由于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条件,银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微企业从其他渠道融资。
好消息是,已有部分银行在尝试探路。借助政府以及园区提供的信息平台,银行可以通过小微企业的水电煤消耗情况,甚至是小企业主的配偶子女居住情况了解到更多企业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互信问题。
与此同时,在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政府财政近两年也明显地倾向小微企业,通过补贴银行风险等各种手段鼓励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
看起来,各方努力已然开始,而“心急”的小微企业则在期待:小微企业可以和银行、政府各方更好地互动、互利。
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难题
2010年从哈佛医学院归国开办生物医药试剂研发生产公司的博士李琦就遭遇屡被银行拒绝的窘境。
“我们的产品在被行业重点客户反复试用并得到初步认可后,就需要一笔资金建立规范化的生产设施和市场推广,但是在和银行交流后,发现固定资产或者实物抵押是银行放贷的首要条件。我们这种小企业,属于轻资产;产品面市,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大额的收入,从银行的一般放贷原则上讲,我们不符合条件。”
这其实并非个案。
早报记者此前走访一些在沪的国有大行了解到,由于总行并未对小企业单列信贷审批流程、规则、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等指标,在对一些科技型、贸易型、服务型、文化创意型等新兴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时,银行方面还是偏向谨慎。
“年初以来我们密集走访了在上海的各大高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我们问这些园区的管理方,园区里所有的小企业中最后有多少能够孵化成功?这个比例只有10%,但是哪些企业能成为最后的10%,谁也看不清楚。换个角度来看,如果银行向高科技园区倾斜信贷投放,坏账率很可能就是10%。”一位国有大行中小企业业务部负责人明示,10%的坏账率,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另一位国有大行分行的风控部负责人表示,其实前台的客户经理申报了不少新兴产业企业的贷款申请,但在操作层面,这些新兴产业的企业比如新能源、文化创意型的企业,并不契合我们总行固有规定的一套信贷审批要求,信贷审批和风控依然很看重抵押物,往往很难获批通过。
上述风控部人士承认,银行固有的一套信贷审批标准已无法支撑经济转型的需要,可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成为那最后的10%,银行并没有太多经验。
“银行并不是没有惜贷情绪,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偏弱的大环境下。如果政府拿出转向财政资金补足银行信贷投放的损失,银行就敢做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