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燃气内部经营管理混乱导致股价低迷是其遭到并购的主要原因,此次阻击并购成功后,中燃内部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日前,中石化发布公告称,其与新奥集团就收购中国燃气的交易提出第4次延期,最终截止日期将推迟到9月6日。公告同时指出,除非有充分合理理由,香港证监会不同意进一步延迟至9月6日后。换言之,中石化与新奥组成的新奥财团已经无法继续延期,是进是退,必须见分晓。
新奥财团一“希”尚存
就目前形势来看,若想达成收购,新奥财团必须在要约价格上做出妥协。自去年12月新奥中石化联合体宣布对中国燃气全面要约收购以来,为了抵抗收购,中燃大股东连番增持。截止8月23日,中燃股价已升至4.18港元,较新奥财团3.50港元的收购价高出了20%。
不过,如果收购中燃成功,新奥可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燃气分销商,而且同中石化的联手,使其上游的气源稳定性得到加强。对中石化而言,收购成功后可借助中燃和新奥的燃气网路,提高其下游燃气市场的供应地位和市场份额,从而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在这样的愿景下,不排除新奥财团痛下决心,提价收购的可能。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至少从资金上来说,新奥声称手握60亿现金,又有花旗银行贷款支持,再加上中石化这个强力合作伙伴,资金应不是问题。”
新奥弃购可能性最大
自去年新奥财团发起收购要约后,这起燃气行业最大规模的收购就遭遇到重重阻力。要约发出后,中燃就指出“这是一场未获邀请的敌意收购”,继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抵制行动。其中,中燃大股东的增持行为对新奥财团实施并购形成了最大障碍。
抵制收购行动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中燃创始人刘明辉及富地石油的联合阵营。双方增持中燃股权次数超过60次。此后,北控集团的半路杀出和激进增持,更使得新奥财团的收购进程进一步阻滞。
数据显示,目前刘明辉、北控及SK集团在中燃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1.35%、20.30%和13.09%,三方持股合计达56.95%。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中燃股东都是在高价时增持股份的,不太可能接受新奥财团3.50港元的收购价,否则就没必要增持”。
此外,自要约发布至今双方一直无法进行正面沟通,尽管新奥财团多方联系中燃董事会要求直接磋商,但中燃董事会始终大门紧锁。被并购方的这种不配合导致并购的必经程序——尽职调查难以完成。如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强行收购,很可能导致其未来整合管理出现问题,不仅不能发挥其协同效应,对员工尤其是对中燃高管的安置必定是个难题,最终整合成本将远高于协同价值。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各路资本蜂拥而入,中燃股价已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市场并不看好新奥财团提价收购中燃,若不计血本继续收购,很可能变成亏本买卖。因此,新奥方面极有可能会放弃收购。
未来谁主导中燃
中燃并购战跌宕起伏,一旦新奥财团宣布退出收购之后,未来中石化会否换一种方式重新发起收购?已是中燃第一大股东的北控集团是否会顺势收购中燃?刘明辉及富地石油的行动将是下一步的看点。
在并购过程中,中燃曾多次表示愿意与中石化合作。早在今年2月初,中国燃气和中裕燃气的4141名员工代表就曾致函中石化,表达期盼中石化直接与中燃合作的愿望,建言称,中石化高层不妨直接与中燃董事会沟通,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来增持中燃的股份,这样做成本低,且程序也比并购简单,可以实现多赢。
如果此次联合并购失败,为了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排除中石化以其它形式完成对中燃的并购,但现在中石化正以10亿美元收购美国德州一个清洁能源项目,谈判已进入后期阶段。这或许显示出其已无意沉湎中燃,开始另谋发展。
自今年5月北控突然杀入中燃并购战以来,其态度最令人难以琢磨。到目前为止,北控已累计耗资25亿,坐稳中燃第二大股东位置。此前,北控集团曾表示增持中燃主要是以投资为目的,无意参与中燃运作。但若新奥财团决定放弃收购,也不排出北控借机发力并购的可能。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刘明辉已重新担任中燃董事长兼总裁,中燃的最大可能是不会被任何机构收购,仍在刘明辉的管治下运营。事实上,作为中燃创始人的刘明辉在其重掌中燃之后,首要动作便是斥资2.703亿港元收购百江气体,以继续抵抗收购。8月17日,刘明辉在场外行使购股权增持500万股,每股平均价0.8港元。21日,又按股份期权计划行使认股权,中燃向其发行1.3亿股股份,行使价为每股0.71港元,增持近3%股权。至此,稳居中燃第一大股东的位置。“然而,无论是对于新奥、中石化,还是其他任何有意对中燃发起并购的投资者,包括中燃的创始人刘明辉而言,此次并购过程中,中燃内部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受到重视,其内部经营管理混乱导致股价低迷是并购之因,中燃必须要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