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谏高铁
4 安全
高铁安全信息
应向公众公布
高铁事关每天数十万人的出行安全。乘客在列车上以300公里的时速奔驰,人们本能地会担心安全问题,因此对中国高铁安全性的质疑也长期存在,并在京沪高铁开通前夕达到了高峰。事实上,各方对高铁安全的激烈争论,使公众得到了更多事关高铁安全的信息,客观上加强了人们对高铁安全的信心,在未来也有望促进高铁安全等级的进一步提升。
5月23日拍摄的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附近的京沪高铁轨道线和信号灯。早报记者 赵昀 图
京沪高铁路基沉降未超2毫米远低于允许标准 开通后还将反复检测稳定性
京沪高铁今天正式运营通车,但在近日,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周翊民公开指责:此前铁道部宣称的京沪高铁350公里的时速是“造假”。
周翊民说,京沪高铁350公里甚至380公里的时速,是“吃掉了安全系数”的不可靠速度;他还明确指出,目前已在运营的高铁线路石太线、京津城际都曾发生过沉降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石太线、京津城际为何会发生沉降问题?京沪高铁会否也要面对沉降等类似的不安全因素?铁路部门如何确保京沪高铁的安全?
早报记者近日特意前往石太线沿线探访,并就有关问题采访了铁路方面权威专家。专家们表示,中国高铁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此前也曾发生过一些小的问题,但根本不构成安全威胁;而即将运营的京沪高铁,已经通过各方面的安全测试,不存在安全问题。
其实京沪高铁安全问题的关键,并非高铁是否安全这么简单。只有在不断的反对质疑、澄清解释之中,公众才能对高铁的安全性抱有信心,高铁的安全性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石太线沉降
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周翊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在运营的几条高速铁路小问题常有,比如“太原到石家庄的石太线才建了2年,已经出现了沉降,据说线路沉降最大处达到40厘米”。
这番言论立刻在网络上形成了轩然大波。有网友说,40厘米沉降,可以让高速行驶的列车飞出去,惊呼石太铁路客运专线“要报废”,甚至有人称将不敢坐高铁。
问题真有这么严重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说,石太线确实出现过沉降问题,但多数已是“过去式”,而且都是设计允许范围内的沉降。
石太线,又称石太铁路客运专线,是中国开工最早的高速铁路。2005年6月11日开工建设,由太原至石家庄,全程212公里。线路通车后,石、太两地的运行时间顿时由原来的6小时,“革命性地”缩至1小时。
这条不算太长的铁路客运专线,沿途经过的地形却相当复杂,不仅有高山、峡谷、黄土高原、丘陵和平原,还要穿过特殊的膏溶角砾岩地层。全程最长的太行山隧道,全长27.8公里。
铁路业内人士介绍,太行山隧道地质结构复杂,其中4.4公里长为膏溶角砾岩地层,成为当年工程的施工难点之一。
“正是因为石太铁路客运专线沿途地形的复杂,才出现了极少数路段的沉降问题。”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教授介绍,整条石太线基本采用了全新的无碴轨道技术,但在极少数峡谷段,以及太行山隧道太原侧出口处,有少部分有碴、无碴过渡段,“可能发生较大沉降的,基本都在这些有碴轨道上。”因为这种路段很难架高架桥、铺设无碴轨道。
王梦恕说,“无碴轨道沉降通常不能超过40毫米,有碴轨道则可以允许有一个较高的幅度。”他分析,石太线如果发生40厘米的沉降,应该是累计达到的量,而不是一次性的沉降。
“这种沉降,当初石太线设计、建造时已经预估到了,也预留了处理和解决办法。”王梦恕说,即便有小的沉降发生,列车仍然可以运营,只是速度放慢;然后,铁路部门会利用天窗时间(即夜间或其他较长时段没有列车运营的时间)来回填碴石,加固路基,“几年以后,路基也就渐趋稳定了。”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二分公司2007年的报告《石太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的施工控制与监测》称,石太线路基工后沉降标准为:“石太铁路客运专线(250km/h地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一般地段不大于10cm,年沉降速率小于3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5cm。”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