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节,家乡的小河就会上演几场龙舟赛,记忆中锣鼓喧天、呐喊鼓劲的场面是那么火热,一如岸边盛放的金凤花。夕阳下,轻盈疏朗的叶片衬着火红的花瓣,在波光粼粼的河面摇曳着身影……
六月,深南大道旁舒展的花枝让我想起了家乡,我在深圳这个亲切又陌生的城市行走,回忆着过去的点滴,想象着未来的际遇。
两年前第一次到深圳,那时我的活动范围仅涉及蛇口、深大、东门和书城。印象中,这城市那么奔放,明显有别于广州和珠海。它的城市规划与绿化胜于广州,空气质量与环境逊于珠海;它的公共设施与交通没广州方便,但竞争力和包容性强;它的生活节奏与密集度没珠海悠闲,但机遇及氛围更适合奋斗的年轻人。如果说广州是朴素实在的,珠海是秀气浪漫的,那么深圳就是豪迈奔放的。
初到深圳,我先后跑了商业中心的银行网点和水贝珠宝基地,在火热的太阳烘烤下,差点就成了又瘦又黑的丑小鸭。采访有些波折,没有预想中顺利,但乐趣就在于,那些背后的真实故事,是需要探求和解读的人生。这过程,好奇、怀疑、着急和喜悦等各种情绪交替而来,我经历并成长。
以旅行者的心态观察和感受着,我有一种简单的满足,尽管只是坐上了双层巴士,也要在第一排拍下视野。记得小学六年级,我首次听到“记者”这个陌生的词,之后冥冥中坚持了媒体之路,我感激父亲对这种固执的支持,虽然他并不理解。
在校时,有位个性十足的老师曾说过:“哪怕只有一句话能触动你们,我就心满意足了……深度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最高明的手法,而细节是最出彩的。”他一向不喜欢过分注重技巧,也不喜欢学院派,但他率性的真话却让我们的新闻理想重燃,并且重视起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天赋的潜能。
夜幕降临,我独自一人在公交车站徘徊,此刻的深圳难免有点冷漠。正如罗老师所说:“这座城市不同情弱者”,这里按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行事,到处弥漫着竞争的味道。
我知道,必须改变依赖校园的心态,虽然毕业季总带着不舍的忧伤;我知道,必须把一切归零,保持求知的原始渴望;我知道,每一个选择都有得有失,徘徊犹豫过后就该往前。
(作者系理财周报深圳新闻中心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