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就全球工业界战胜金融危机提三点倡议
中国总理温家宝22日在德国汉诺威就全球工业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提三点倡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开放合作。
温家宝当天傍晚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的演讲。
温家宝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充满艰难曲折。这场危机给全球工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也带来新的机遇。战胜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工业界的重大使命。
他就此提出以下三点倡议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这是实现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中德两国经济在这场危机冲击中能够率先实现稳定增长,主要是因为两国长期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我们要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引导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实体经济,营造更加有助于扩大就业和发展的实体经济的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
第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这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每个国家和企业都要有长远的目光,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推动世界经济创新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开放合作。这是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汉诺威工博会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促进各国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我们要继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快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疾病和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温家宝: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永恒动力
中国总理温家宝22日在德国汉诺威指出,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温家宝当天傍晚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的演讲。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温家宝说,"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温家宝就此指出--
第一点启示,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根本原因,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革释放出社会蕴藏的巨大潜力,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进入非农业,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劳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第二点启示,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的重要途径,是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截至2011年底,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1.16万亿美元,当年吸收外资1160亿美元,已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第三点启示,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创新,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我们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目前中国高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是1978年的27倍,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2011年,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4760亿元。科技教育成为促进中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点启示,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我们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家宝坦承,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完成,"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他承诺,中国将坚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