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府补贴6万人全国开店 沙县小吃也要上市?

www.yingfu001.com 2011-12-14 08:50 信息时报我要评论

  沙县小吃要上市的消息看上去很美。

  很多普通市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不少网友纷纷搬出家乡的小吃,开始讨论“兰州拉面”、“广东早茶”等上市的可能性。而在专业人士眼中,市场化的盈利主体、清晰的股权关系、内部的标准化管理等,均是上市的前提条件。显然,沙县小吃并不具备,上市还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不过,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小吃品牌之一,沙县小吃从未停下扩张、发展的脚步。沙县县委为此提出了让人期待的发展目标:保牌、提质、连锁、上市,上市只是今后的发展目标。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广州目前约有2000家沙县小吃店。有的经营者认为,沙县小吃本来存在的廉价、快捷优势已经逐步削弱,以后不能仅局限于让顾客填饱肚子,小吃品牌、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准必须提高。由此可能导致经营成本也随之上涨,其小吃价格也可能因此上涨。

  广州沙县小吃多达2000家

  沙县小吃如今已有了众多忠实“粉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沙县小吃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广州街头,目前,据沙县小吃官方统计,广州约有2000家沙县小吃店,其中在市区就有上千家。

  制作传统工艺不能改变

  来自沙县夏茂镇的孙师傅在2006年投入了5万元,在越秀区解放路上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开店后,孙师傅根据广东人的口味特点,对小吃的配料也曾经做过精心的改进,让自己家乡的小吃能为广东人所接受。

  不过,有些传统制作工艺却不能改变。“就好像扁肉(馄饨),大家吃起来会很有嚼头,那是因为肉馅是用木槌打成的,一团瘦肉要打几千上万次,所以口感很好,这是我们的特色。”孙师傅还说,店里的原料如面条、馄饨皮、饺子皮等都是从老乡在广东开的配料加工厂专供,“这些原料都是已经准备好的,比如拌面,面条是加工过的,高汤是提前熬制的,做一份只需五六分钟。还有一些特殊调料,则需要从沙县直接进货。”

  县政府申请品牌

  只培训沙县人

  在广州,有很多人会误以为所有沙县小吃都是餐饮连锁店,对此,孙师傅表示,沙县小吃的品牌是沙县政府申请的,“全县人都可以用,但我们每个店都是自主经营。”不过,他称,如果是外地人开店,品牌却绝对不能用。“现在假冒沙县小吃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说实话,如果不是沙县人,不经过专业培训,做不出地道的沙县小吃出来。”

  孙师傅就强调,他不会教外地人沙县小吃的做法,“如果什么人都教了,他们全都会做了,我们还哪有地方容身?”孙师傅还说。

  记者了解到,沙县政府本身也试图从技术上保密,没有流出过关于沙县小吃技术的书籍,沙县小吃办也确实只培训沙县人。

  而据介绍,能不能对外地人有偿培训,当地政府曾进行民意投票,结果以绝对多数票否决。但争论还在继续,有人担心,如果不把外地人纳入管理,不但不能保护品牌,反会使这个品牌在无监管下滥用。孙师傅和不少广州的沙县小吃业主也坦言,随着沙县小吃的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规范管理仍将是下一步面临的更大挑战。

  家庭作坊模式成发展桎梏

  目前,虽然有小部分沙县小吃已经走上规模化、公司化运作的道路,但现状是多数沙县业主仍难以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档次还比较低。

  广州一名小吃业主就向记者称,“现在各式各类的快餐和小吃店太多,沙县小吃本来存在的廉价、快捷优势已经逐步削弱,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让顾客填饱肚子,小吃品牌、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准在未来还要跟得上才行。”

  为此,沙县县委提出了让人期待的发展目标:保牌、提质、连锁、上市。沙县小吃办主任郑兴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市只是今后预期的一个发展目标。“大家不要误解,不是说要马上上市,我们还没有具体的实施规划。”

  目前来说上市很难很难

  郑兴景表示,可能的情况是沙县政府将引导部分小吃业主往公司化、市场化方向提升企业运作,成立公司,才会准备上市,“只有一些小吃公司做大做强了,在盈利、管理和技术上达到要求,这样的情况下才会上市。”不过他也承认,现在虽然部分地区的小吃业主已经成立公司,但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的重点仍是保牌和提质。

  至于大家关注的沙县小吃集团,郑兴景介绍说,集团已经成立,但目前还在组建当中。

  但有餐饮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是何种方式谋求上市,当前,摆在沙县小吃业主面前的问题从商标使用、生产规范、公司治理等方面均需破解。有人提出,以个性化的沙县小吃品牌注册或上市也更具操作性,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以地名命名的商标难以注册的尴尬。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沙县小吃产业逾40亿元的年营业额虽是一笔不小的收益,但主要问题仍是整体上沙县小吃业主小而分散,已成立公司的小吃公司也尚未成熟,加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来说,上市很难很难。

  政府补贴 6万人全国开店

  把小吃做成大产业,做得最成功的,放眼全国无疑只有沙县。

  沙县小吃的成功,有邓世奇式的落难里靠开店活命的偶然因素,一家一店快速扩张;也有李贤锦、梁财鑫等坚守中改良经营的故事样本,走上升级转型之路。他们都是地道的沙县人,带领沙县小吃攻城略地,告别农村,走向城市,博得大家掌声。

  然而,政府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把一个个有关沙县小吃的的经营传奇,“复制”于尽可能多的沙县人身上。

  榜样的力量:一个成功个案带来大批仿效

  19年前默默无闻的邓世奇,如今旗下有近200家沙县小吃店。身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的邓世奇成为行业内的传奇人物之一。

  1992年2月,邓世奇背了一身债,留下三个孩子给岳父,和妻子带着身上仅有的五千块钱乘坐火车到了厦门。他说,自己听讲1990年就有人离开沙县,出去做小吃了,“啥本钱也没有,我们也只能做小吃。”不过,第一次的开店创业以失败告终,还亏了押金。邓世奇夫妻俩在房东收回店铺当天抱头痛哭,“想死的心都有了。”

  摆地摊熬了一段时间,两个月后,邓世奇找朋友凑了点钱,又在别的地方拿了一家店,还是经营沙县小吃。原本指望每天能卖到四五十元,但第一天上百元的收入让他喜出望外。“那时候只做拌面、扁肉和茶叶蛋,不是五毛就是一块,一天能卖四五百碗。”邓世奇说,他还发现选址很重要,“要开在学校、工厂或写字楼附近。”

  一名业主称,开店投入的成本也不需要太多,“带着木槌、鸳鸯锅,撑个棚子,哪个沙县人都能开店,关键是找到场地就行。”

  不久后,邓世奇的小吃店营业额每日过千,而在1995年,邓世奇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此时,做小吃能赚钱的消息早已传回家乡,大批沙县人重复着邓世奇的轨迹。

  据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小吃办)主任郑兴景介绍,出去做小吃的沙县人,1996年有一万多,1999年两万多,2002年达到三万多,现在,数字已经达到六万。“沙县小吃最先到了福州、厦门。”郑兴景说,“2001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规模,2003年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规模,如今连新加坡、香港和澳门都有。”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13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360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