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最终会出现多少低位成交量是“低量、地量、底量”?没有一定的基数也难有共识,要到低位量走出来后才知道其究竟状况。同样的,价位上的演变也一样,只有在低位价格走出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是阶段的低点。在低点没有完成确认以前,总有很多观点与看法进行论述,但最终真正结果如何?只有等事实结果答案完成后才知道。
两个最重要的观察是:涨不上去自然成顶,跌不下去也会完成底位。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顶与底的完成?在没有出现以前可以有很多预测的模式与方法,过程中都可以说出一番大道理,最终真正实现后才知道谁的道理是最接近当时的事实状况,没有发生以前谁都不知道,最终出现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完成。
所有“人”参与的游戏在未看到结果前都难免会有一些观点、看法与主张,在它未出现前的讲解就如“似有如无、似无若有”,最终都是“未发生之前什么也不知道,发生以后说起来头头是道”,能真正在未出现之前事先描绘解读,而且可以准确说出其中的状况者少之又少,准确的事先预测是神仙才做得到的事,所以任何分析不管事后对或是不对其实都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必在意。
多种指数分道扬镳各有其表各取所需
如何看待周三A股市场的演变?上证指数三天未再创新低,中小板出现明显的拉高反击,创业板却是一幅舍我其谁的气势,随时有再创新低的演出,如何一一分解?对投资人而言这是一道很难解答的题目。
股票市场最重要的分析在与成本分析,成本高低决定输赢,也关系到操作者的心态与心理演变。成本高低是空间问题,一旦拉开成本区域后形成的是时间的递延效果,产生的只有两个事实倾向,一是持续赚钱的持股,另一个亏钱后的套牢。这当中如何调和鼎鼐?如果做到恰如其份、恰到好处? 最大的操作成就与学问所在,有时候难免会有一点运气成份存在,只有经由长期统计才知道其中大数法则。
将成本时间周期拉长就是均价线,说明的是一个时间周期内的参与者的成本,解答时间周期内的筹码问题就是均量线,说明的是筹码的分布状况,可以是集中,也可以是扩散;可以是沉淀归属,也可以是散出释放,一地鸡毛。所以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说明的是空间与时间的倾向,以不同时间周期的均量线及均价线进行解读,可以找到相关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量与价的关系。
以此分类观之,上证指数目前的10、20、40、60、120日等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形成下跌形态,说明跌势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此时只有任其下跌,直到跌出一定低位程度后就会见低反弹,跌到市场认同符合的投资价值后,自然就会出现价值发现与投资价值意义,压缩与回归市场最终的底线最低位供需平衡稳定后,自然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改变开始,自然的循环规律与道理如此,自当用类似的状况观察、判断。
目前上证指数是否已经进入到相对的低位呢?显然还是各说各话,莫衷一是,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真正的答案在哪里?谁都不知道。
三种量价模式对应最后关头静待表态
如何扭转与改变均量线及均价线的趋势呢?又是空间与时间的问题,通常量与价各会有三种可能状况,量潮演变三种状况:
1、继续缩量进入低位量后开始增量改变;
2、以大量进行不断的换手后进行改变;
3、以区域稳定量形成区域换手沉淀后的改变。
要解答的是大小量问题,尤其是应用黄金分割率进行比率的应用解读,例如从12月11日20日均量线1068亿元压缩进入660亿元后,已经满足低位量的水平,继续压缩也挤不出更低成交量时,自然也会今年入稳定后反击。或是时间周期达到20天循环后,即使还要再下跌也需要出现另一段“断层量”的破坏,这个状况目前出现的机会不大,那么低位量压缩基础也会渐渐浮现。目前市场已经偏向第3这种演绎,区域量进行沉淀后拉长时间周期进行稳定测试确认,接下来将是开始增量后的突破与改变,只有如此才有后面进一步隆起量后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状况有三,一是以快速下跌、补跌、大跌逼使最终的落底;其次是采取碎步锯齿状的盘跌模式进行,一步步下跌最终还是要采取最后一次加速下跌后落底;第三状况是来回大幅度波动后形成时间周期的扩底完成,形成区域高低振幅放大完成落底。这个状况说明的是“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价格模式,也可以类比为“失望性的自杀式”价格演变模式,大致上如此。
三种量与价的状况相互对比后可以知道最可能的倾向,量潮的第三种状况对比价格的第二种状况是目前比较明显的沉淀累积,一旦时间周期完成后就等放量、增量、扩量、隆起量的突破与改变。第一个阶段20天周期已经完成,多方从周三开始形成对抗后,接下来可以形成进一步的稳定与反击,等待后面的论证、检测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