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审计署年度工作汇报时指出,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财政经 济秩序、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的重大职责。按照国务院部署,去年审计机关开展了政府性债务等重大审计工作,摸 清了“底数”,并向社会如实公布。今年要围绕经济工作重大部署,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敢于碰硬,严肃财经纪律。
李克强强调,审计工作 要 突出重点。一是加强财政和金融审计,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把闲置的存量资金清理出来,盘活用好。切实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二是切实加大对 民生资金等公共资金的审计监督,对挪用、侵吞、贪污等行为,要严肃查处、严惩不贷,使民生资金真正成为“高压线”,谁也不能碰、谁也不敢碰。三是围绕新一 届政府提出的“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等“约法三章”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顶风“闯红线”的,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 要用“火眼金睛”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发挥好审计监督在揪“蛀虫”、打“硕鼠”、反腐倡廉建设和惩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
李克强要求,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
李克强:对挪用侵吞贪污民生等公共资金严惩不贷
李克强在听取审计署工作汇报时强调
加强依法审计实行全覆盖监督
切实看住管好公共资金
日前,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审计署的年度工作汇报时指出,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肩负着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的重大职责。按照国务院部署,去年审计机关开展了政府性债 务等重大审计工作,摸清了“底数”,并向社会如实公布。今年要围绕经济工作重大部署,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敢于碰硬,严肃财经纪律。
李 克强强调,审计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是加强财政和金融审计,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把闲置的存量资金清理出来,盘活用好。切实防范财政和金融 风险。二是切实加大对民生资金等公共资金的审计监督,对挪用、侵吞、贪污等行为,要严肃查处、严惩不贷,使民生资金真正成为“高压线”,谁也不能碰、谁也 不敢碰。三是围绕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等“约法三章”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顶风“闯红线”的,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做到 有令必行、令行禁止。要用“火眼金睛”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发挥好审计监督在揪“蛀虫”、打“硕鼠”、反腐倡廉建设和惩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
李克强要求,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新年伊始再推行政审批改革 简政放权成“当头炮”
李克强总理1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作为新年伊始国务院的第一件事。本次会议决定推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项措施,在公开透明上下功夫,在持续推进中增实效。
简政放权!继续简政放权!
回顾过去这一年,简政放权的声音,余音绕耳,连绵不绝。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就任总理后在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本届政府要下决心把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1/3以上。
3月18日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的主题就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重点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4月24日,5月6日,8月21日。。。。。。多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取消和下放了一批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在11月1日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指出,新一届国务院把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累计已取消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到2014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我们看到的主题之一还是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一字千钧。
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充分体现的是决策层义无反顾、一抓到底的决心,是坚决把“硬骨头”啃下去的勇气。
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保障。无论是减少行政审批,还是增强政府运作透明度,都是要推动政府角色的转变,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本次会议决定推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项措施:一是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促进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切实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逐步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迈进,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社会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二是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堵住“偏门”,消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
三是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再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事项,使简政放权成为持续的改革行动。
当前中国正处于迈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关键抓手,通过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关系,既是十八大提出的明 确要求,也是社会各界的迫切呼声。国务院的新年“第一炮”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中央改革攻坚的决心,相信在释放系列改革红利的激发之下,市场和社会活力必将助 推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新华网)
政府债务日常披露 与定期审计同等重要
审计署于2013年8 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 (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 206988.65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从审计署披露的数据来看, 政府性债务总额远远没有之前相关机构和学者预测的那么多。比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近日透露,根据他们的测算,2012年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债务接近28万亿。而审计署披露的结果是20.6万亿。再加上审计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公众松了一口气。
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与以往审计政府性债务相比,这次在审计范围方面增加了中央和乡镇两级政府。全面审计政府债务,不仅是摸清债务家底, 而且还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可防范债务风险。从审计署发言人对这次审计结果的解读来看,审计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比如,此次审 计 发现政府性债务存在四大问题——例如,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年均增长19.97%,明显过快;有的地区债务率已经超过100%,还有的地方债务对土 地出让收入依赖过多。显然,这些问题将提醒有关方面“对症下药”,科学管理政府性债务,让债务率处在安全线内。不过,是否对政府隐性债务完全审计还有待观 察。
在笔者看来,对政府性债务不仅要审计、要整改,更要让“阳光”照进每一笔政府债务。尽管审计监督是监督政府性债务的重要手段,但 审 计监督并不能取代社会监督。尽管审计报告能揭示出政府性债务很多问题,但公众更想知道每一笔政府债务是如何借、如何用、如何还,而这些信息,审计报告不一 定会披露。
显而易见,公众不是政府性债务的“局外人”。政府如何借钱关系到公权力如何运用,政府如何用钱关系到借款是否被浪费、被挪 用、被贪污,政府如何还钱很可能关系到纳税人负担。因此,公众有权知道每一笔政府债务“借、管、用、还”的整个过程,但现实是,公众并不清楚每一笔债务尤 其是地方债务的具体情况。
所以,笔者认为既要针对政府性债务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机制,还要建立政府性债务的信息披露机制,让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形成互补。只有这样,审计监督发现不了的细节性问题,社会监督就有可能发现;而社会监督发现不了的专业性问题,审计监督可以发现。
之前,财政部驻江西专员办在一则建议中就指出,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缺失,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往往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乱举债、乱使用的现象。这再次印证了 社会监督对政府性债务规范管理是多么重要。然而,除了政府公开发债信息公开外,很多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运作过程并不透明。
例如,本次审计发现并已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的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线索51件,涉案人员69人。显然,出现违法违纪案件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透明,社会监督对公权力缺少制约,某些公权力便会逃出“笼子”胡作非为。
笔者建议,应立法强制每个地方每个部门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及时公开每一笔政府债务的详细信息,只有这样,“阳光”才能照得进去,从而使暗箱操作减少。(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