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逸夫楼”是怎样诞生的?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争议者,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建立与我国内地办学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这也是值得我国公益机构学习、借鉴的。
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我国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被捐学校履行的义务,并得到有力的实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赠高校的建筑物,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比3比例的配套资金。
财富解码
邵氏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尽管邵逸夫创办的TVB影响了香港几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邵逸夫的儿子对接手他的娱乐生意并没有多大兴趣。有别于传统富豪,邵逸夫并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在1975年就成立邵氏基金。邵氏家族把从传媒帝国赚来的钱通过基金投到海外,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打理,为慈善工作的持续展开奠立基础,成为家族基金运作的典范。
邵氏基金早在1985年开始就与内地教育部门合作,协助发展教育、医疗事业。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金主要来源同样是靠邵逸夫家族基金的“钱生钱”。
2011年邵逸夫以62.64亿港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电视广播(TVB)26%的控股股权之后,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尽管个人所持股权已经全部出售,但邵逸夫旗下邵氏基金仍然持有TVB的股份。昨日,TVB股价一度跳水,截至收盘,股价下跌0.99%,收于50.1港元。
原标题:“逸夫楼”遍布全国 尤以中国东半部为多编辑:赵明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