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石的凡人:“市值管理”救不了中国股市
证券时报网认证信息为“经历过牛熊变幻的财经观察者”的@推石的凡人认为,2014年中国股市面临一个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就是IPO融资节奏和融资规模,投资者根本无法预测,原文如下:
中国有俗语云“打蛇要打七寸” ,也就是说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抓住问题的要害,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穷折腾不说,还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前功尽弃,徒耗精力。
回顾这一轮股市调整的最直接原因是IPO重启,11月30日证监会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12月2日是首个交易日,各大股指据出现大跌,创业板更是创下设立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下跌超过8%,两市有400只股票跌停,此后市场一路下跌,连续收出十几根阴线,创造了历史上连续收阴的记录,中间虽有短暂企稳反弹,但都是昙花一现,近日在证监会史无前例的大扩容冲击下,在本周“8连发”之后,另有18家公司将在下周发行。股指更是走出四阴夹一阳的疲弱态势,截至目前股指报收于2045.71点,如果从11月29日收盘2220点算起下跌139点,下跌6.2%。2000点岌岌可危,股指跌破了管理层的底线。
分析投资者疯狂抛股逃命的主要原因,2014年中国股市面临一个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就是IPO融资节奏和融资规模,投资者根本无法预测,根据证监会的安排,1月份有近50家公司上市,而针对遗留的770余家公司要在一年内审完,根据中国实情,一旦证监会核准没发行人是根本不可能等待发行时机的,也就是说14年中国股市未来11个月还将有近700家公司等着发行。众多机构作出预测,但基于信息的不准确性,预测误差较大,国信证券测算,已过会和在审的760家公司实际融资规模估测4923.05亿元。考虑部分公司可能主动撤交材料、审核未通过或发行滞后,预测2014年实际IPO融资规模约在3000多亿元。综合增发和配股(过去每年稳定在3000亿~4000亿元左右),预计2014年股市融资总规模达到7000亿元左右。但是国信证券并没有考虑超募和老股转让的因素,时机IPO募资金要超过此数。普华永道则比较谨慎,来自普华永道的分析称,预计在2014年,上海主板首次上巿公司数目为40家,融资额约1000亿元,预测平均市盈率为20~40倍;深圳中小板、创业板首次上巿公司数目为260家,融资额为1500亿元,预测平均市盈率中小板为20~40倍,创业板为30~40倍。即两个市场全年首次上巿公司数量合计超过300家,融资规模合计可达2500亿元。
上述只是融资规模,但对市场而言,产业资本大手笔无节操减持也对市场资金具有明显的抽血效应,数据显示,2013年被减持公司家数为1096家,占当年解禁公司家数的比例为118.23%,家数和比例均为股改以来最高的年份,也是首次公告减持家数超过当年解禁的公司家数;被减持股数为124.25亿股,为历史最大的年份,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股数的2.80%;被减持市值为1419.38亿元,为历史最高的年份,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市值的6.19%,这一轮股市的下跌就是对于未来资金面的担忧。
因此14年市场对增量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最起码得有4000亿元增量资金入市才能把指数稳定在目前点位,而央行实施货币适度从紧政策,导致市场无风险收益升高,新增入市资金极为渺茫。因此证监会既然是要提振股市,就要对症下药,适当控制IPO规模和产业资本减持,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乱开药方。
据证券时报网:“多家大盘蓝筹上市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于上周末接到监管电话,被召集于今日参加证监会有关加强市值管理的专题会议。所谓“加强市值管理”,按与会人士的理解,简单来讲是稳定股价,“不要再让市场继续疲软下去。””虽然市值管理能一定程度提振对应个股的股价,这是因为回购股份,一方面展示了对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公司当前低迷股价的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回购并注销股份,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股票的估值,例如汇金增持就能短时间提振市场,但问题是只是短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能改变中长期股市运行轨迹和趋势,因为增持不是一剂对症的药方,只是一剂春药。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而言,不是简单通过某一家或某几家上市公司采取一个技术性措施就可以起作用的,还需要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这个综合性方案是什么?笔者认为那就是合理控制融资规模,包括IPO融资规模和再融资规模、产业资本减持,降低税费,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市场失血,并同时鼓励现金分红,让市场获得自生性补血,其二是鼓励产业资本增持或回购股份,三是加大新增资金入市的力度,正如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所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加快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QFII、RQFII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相关工作总体进展顺利。(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