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带来政策信号与投入增加的双重利好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尽管目前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和组成尚未公开,相关学者普遍预期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国家安全方案的制定、选择和执行。国家安全委员会首先是国家安全方案的制定者,需要储备大量应急预案,具备提前制定方案的能力,随后还会行使选择、执行方案的权力。所以,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方案制定、选择、执行三位一体的最高安全决策层机构。总体来看,国家安全委员会不仅将在政策信号上为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主题性机会,也会通过执行国家安全方案使得财政投入实实在在地利好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
由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因此其维护和发展的领域必然涵盖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具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需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防需求;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安全需求;维护社会生产生活要素的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需求;在以上安全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满足最终的经济安全需求。显然,不同的安全需求具有不同的层级属性:基础性的需求满足了,才能满足和维持更高级别的需求。在所有的安全需求层级里,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是最基础的部分,国家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2009年以来,反恐活动成为公共安全建设新的重要部分,从彭博新闻搜索词条数目来看,反恐活动获得了相当地安全力量投入。2013年11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被问及国家安全委员会时的回答也是:“毫无疑问,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恐怖分子紧张了,分裂分子紧张了,极端分子紧张了。总之,那些企图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紧张了。”由此也可以印证,对抗三股势力、维护国家内部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所在。
在国防安全与公共安全被有效维护的基础上,上层资源、环境、信息和经济安全的维护才有意义,因此,未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以优先投入前者、并兼顾后者的方式稳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
与国际水平看齐,中国国家安全需要“补课”的不只是军工
国际上已有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家包括美国、前苏联、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于实行已久且针对性强最具有参考意义。参考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能,我们可以猜测未来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可能形态和发展方向。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一个由国家首脑领导的,涵盖军事、能源、情报、毒品管制、司法、财政、外交和行政等各个部门的综合委员会。军事、情报、外交是传统的外部安全维护部门,而毒品管制、司法是传统的内部安全维护部门,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能源部门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的地位以及综合统领美国国内安全事务的国土安全部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国家能源局预测2013年中国进口原油将达到3亿吨,对外能源依存度将达到60%;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自2013年10月起,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所以,相比正处于非常规油气革命中心的美国,中国更有必要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由于原油供应的稳定同时包括维持运输供给与平抑价格波动,所以除了对外护卫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等原油交通要道以外,对国内推进节能措施和改革能源机制也是必需的手段。能源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未充分展现,国家安全委员会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发力将会是资本市场动向的一条重要主线——放开民营企业参与能源行业、国内能源市场定价机制改革、燃料与节能标准提升等催化剂将塑造一批行业新星,并将成为影响其它相关行业的杠杆。
美国国土安全部是在911袭击事件之后新成立的综合性国内安全保卫部门,吸收了此前国防部、司法部、交通部、能源署、联邦调查局、财政部、总务署、农业部下属多个职能部门。2013年国土安全部预算额达到590亿美元,其中78%开支用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美国海岸警卫队、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交通安全监管局和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显示边境与交通枢纽安全、信息安全和紧急状况响应机制在美国国家安全体系中受重视度较高。这些部门相关的交通设备、武器装备、通信设备、信息系统、安检系统和应对核化生袭击的药剂战略储备开支对相关产品形成了庞大需求。
十面埋伏与突出重围:国家安全战略升级的必然性
国家安全战略升级是对亚太军事形势与地缘政治的必要响应
从国防开支来看,亚太地区国防开支占全球比例不断上升,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火药桶。全球国防开支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亚太地区占了5位,其中3个国家与中国存在直接的领土争端。中国的国防开支占GDP比例在亚洲仅处于中游水平,低于部分存在潜在冲突可能的国家,因此为了充分的安全保证,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升级是对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必然响应。
撇开亚太地区国家,美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也无疑加剧了地区紧张。2011年秋季,奥巴马政府宣布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意图拓展并深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加强美国的地区威信,重塑亚洲的地缘政治形态,尤其是控制中国区域力量的发展。在外交上,美国一方面深化与现有亚洲盟友的外交关系,推动TPP自由贸易协议,另一方面提升了与越南和印度的外交关系。在军事上,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亚太国家建立了军队轮换驻防机制。
2012年1月,奥巴马亲自宣读了《2012年美国国防战略纲要》,在总结反恐战争和推进中东地区民主成绩的同时再次强调了重返亚洲的战略:在维持对中东和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大前提下,未来将以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作为战略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该纲要提及的主要战略对手仅有两个国家:中国和伊朗,全文分别被提及了三次;而美国的传统对手俄罗斯,是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角色提及。这份战略纲要的言下之意已不言自明。
2013年11月24日,伊朗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与德国就伊朗核计划解决方案达成短期协议。该项协议符合美国撤离中东、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定位。毫无疑问,从中东抽身之后美国将着重在亚太地区发力。在与伊朗暂时握手言和之后,美国在《国防战略纲要》中提到的主要战略对手仅剩下了一个:中国。此时,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升级是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必要回应。
国家安全战略升级是稳定经济和升级产业的有效手段
从历史来看,国防建设也可以作为经济转型期中稳定经济和升级产业的有效手段。1981~1989年美国里根执政时期,美国政府使用大幅升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大规模减税并放松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供给学派经济政策,对长期滞胀的经济格局进行调整。在1981年再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之后,美国经济进入了长达2年的衰退状态,制造业PMI长期处于低于50点的收缩区间。里根政府在削减政府开支的同时扩充了国防开支,以国防建设作为对冲手段,在经济疲软时增加政府消费。在工业企业衰退、无力承担科研投入时加大联邦政府和联邦科研基金对科研的支持力度。经过了80年代的洗礼,美国科技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专利申请数量增速猛增,其中相当部分是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延伸。
中国若仿效美国在80年代的国家战略,以国防建设对冲经济转型造成的冲击,同时提高经济的科技水平,促进尖端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全面转化,这种战略可能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安全战略升级是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的主动选择
亚太地区地缘格局与对冲转型期间经济波动是中国被动进行国防建设的理由,但当下中国也存在充分的主动进行国防建设的理由。尽管美国对亚太地区展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攻势,但经过金融危机、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以及财政悬崖自动减支的冲击,国力受到透支,难以继续支撑当前的国防开支。长远来看,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期未来10年国防开支占GDP比例都将下滑;而就在眼前的2014年,美国国防部估计自动减支法案将使得美国军队预算与采购费用骤减,军队人员面临收缩,武器装备推迟补充和列装。未来的2~3年中,反而是美国军事力量相对疲软的时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霸权主义国家国力衰弱期的宝贵时间窗口,积极建设军事力量,拓展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无疑是值得考虑的国家战略。
我们推荐的国家安全相关投资标的
根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国家安全相关行业研究员的整理,我们推荐以下国家安全相关投资标的,主要包括军工板块中航天航空、军用电子等标的,计算机板块中安全系统和北斗系统标的,电子板块中的军用连接器、雷达、传感器等标的以及通信板块中的北斗系统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