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10日起,股市从2237——2084点,出现了9连跌的小“股灾”。其中,虽有年末银行“钱荒”和股指期货交割日空头发威的因素,但主要是管理层推出的两项改革“新政”令市场极度失望,从而显示了负能量。
1。市场最期待的股市改革是什么?
市场普遍期待管理层推出的股改“新政”是:从新股发行起就搞优先股,限制一股独大,杜绝新的大小非没完没了产生;老股再融资和回购,都发行永不能流通、不扩大股本的优先股;新股发行按从二级市场买入的市值进行配售;新股有节奏地发行,与市场的承受力和稳定相统一。并满怀信心地以为,采取这些改革措施,将会终结熊市,使中国股市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然而,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管理层推出的股改“新政”,不仅排除了新股搞优先股,而且两项举措都发生了严重的变味,使市场的利好预期落空,股市便暴跌不止。于是,广大投资者纷纷对股改“新政”提出强烈质疑。
2。为何要允许优先股三年后可转普通股?
本来,再融资时采用优先股方式,并且永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优先股(只可在场外转让),其好处是:(1)使再融资不扩大股票的总股本,不计入总股本,不稀释上市公司的每股业绩,某种程度上减轻市场对银行股年复一年地再融资的恐惧。(2)可引进包括养老基金在内的长线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以补充公司资本金的不足,扩大再盈利能力。(3)确保公司再融资项目的可靠性、必要性和回报性。能发得出优先股的一定是好公司、好项目,才会有人愿认购。反之,绩平或绩差公司的再融资项目,哪怕再包装、公关,也难以发得出优先股。这样,就杜绝了长期以来绩差公司胡乱圈钱、浪费资源、盲目投资行为,保护了巿场有限资金不轻易流失。
可见,优先股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模式,也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强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