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本周五),上证指数收盘跌破2200点整数关口,银行股一片惨绿。银行股的下跌势头已经持续多日,且目前看没有止步的意图。不过,这并没有妨碍一些机构对银行股的“青睐”,大宗交易市场上银行股成为近期亮点。
12月9日,多起银行股大单买卖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一天,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显示,招商银行机构专用席位发生9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11.33亿股(占总股本的4.49%)。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9笔交易成交价均为12.07元,比当日招行股票收盘价(10.90元)溢价10.73%,成交金额高达136.78亿元,使得招行成为当天上证所单日交易量之最。12月10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安邦财险通知,其通过上证交易系统累计增持11.33亿股,占比达5%。
当市场各方还在为安邦保险举牌招行震惊之际,12月12日(本周四),民生银行也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出现成交量3.47亿股、合计28亿元的两笔大宗交易。上交所大宗交易数据显示,民生银行出现一笔超过23亿元的交易单,成交量为2.794亿股,交易双方均为机构席位。同时出现一笔5.669亿元的交易单,成交量为6789.32万股,交易双方也均为机构席位。上述两笔交易成交价同为8.35元/股,较收盘价微幅溢价0.85%,接近民生银行股票当天最高价8.36元。
一样的机构席位,一样的溢价交易,一样以银行作为对象,民生银行的这两笔大宗交易与此前的招商银行如出一辙。由此市场开始猜测民生银行是否也面临被举牌的命运。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股并不意外,安邦财险此前就分别持有2.77%的招商银行股份和4.89%的民生银行股份。从二季度末的持仓市值来看,保险资金的前10大重仓股中,银行股占了6只。不过,在目前银行股持续数月低迷的背景下,安邦保险举牌招商银行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此举是否意味着抄底蓝筹股的机会来临?136亿元大单能否唤醒市场的投资热情,从而使银行股摆脱“白菜价”的尴尬?
有分析人士表示,银行股频繁在大宗交易市场出现巨额成交,显示实力投资者战略性看好该板块。“尽管当前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对银行股股价构成一定压制,但基于非常低的估值水平以及与国际同行相比显著存在的成长性,A股银行板块仍然具备很大的中长期股价向上空间。”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说。
12月12日,安邦财险对外说明增持理由——对招行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并计划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招行,但会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招行的发展及其股票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增持。“安邦保险应该是一个长期财务投资者,因为至少在市场看来,招行的零售业务包括新管理层推动的互联网金融等业务都是值得期待的。”有机构策略分析师说。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发出质疑,136.78亿元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如果仅仅是财务投资,没必要触及举牌“红线”,完全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此次举牌明显有广而告之的意味,背后可能另有深意。“保险公司十分依赖银行的销售渠道,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发言权,比如进入董事会席位、谋求战略合作等。”某券商分析师表示,招行作为股份制银行的领头羊,安邦保险对其进行战略投资并谋求更多合作合乎常理。
“未来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希望进入银行领域。”招商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罗毅表示,近年来保险企业频频对银行进行战略投资,一是为了财务收益,二是获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保险资金需要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银行能带来的长期回报率符合保险资金需求。银行与保险联盟的成功率很高,这种协同效应将使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拥有更大潜力,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就是代表之一。对于银行特别是一些城商行来说,引入保险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也将更好地规范公司治理并走出地域局限,获得更大发展。
目前来看,诸多疑问和猜想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增持银行股的机构投资者并非只有安邦保险。相关信息显示,12月9日晚间,上港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出资46亿元认购上海银行定向增发股份。同一天,光大银行宣布启动H股IPO。据报道,光大银行已经成功引入19家基石投资者,其中中海集团承诺出资60亿港元,占光大H股募资的近3成。此外,冠城大通公告称,拟投资不超过16亿元认购富滇银行增资扩股股份。
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大宗交易的真实价值存在特殊性,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往往比较有限。安邦保险买入招行消息传出后,招行股价12月10日上涨了1.74%,11日下跌了0.63%。尽管其走势略强于其他银行股,但不及此前汇金增持金融股曾带来的刺激效应。
标签: 机构席位 安邦保险 招行 大宗交易 上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