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筹划共建自贸区 功能定位成破题关键
自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后,各地掀起一股自贸区申报热潮。不断有消息传出,天津、重庆、厦门、舟山等地纷纷跃跃欲试,拟争当第二个自贸区。
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定然不会落后。日前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联手打造的“粤港澳自贸区”构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此前召开的世界华商500强广东(广州)圆桌会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曾表示,南沙、前海、横琴都是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十二五”规划之中,也是粤港澳合作的3个最重要的平台。广东省政府给国务院的请示已经正式上报,南沙、前海、横琴将申请设立国家自由贸易区。而且这个自由贸易区,我们给它一个特殊的定位,叫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广东会和大家一起来争取这个最开放的自由贸易区,让粤港澳真正共赢互利。
与会的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表示,中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做法。一直以来,广东都肩负着探索试验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任,因此在国家启动最新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时,广东更应步步争先。
筹划粤港澳自贸区
9月16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参加“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时对外正式宣布,广东省也正在积极筹划以南沙、前海和横琴为一体的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区,目前正在策划当中。
据广州市金融办副主任聂林坤日前向媒体透露,广州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支持南沙新区深化粤港澳台金融合作探索金融改革创新的请示》,提出了19项金融创新发展政策。据称,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牵头办理该申请件。
在11月7日召开的2013年粤港澳深珠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食品安全控制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先行先试的意见》,该意见包含三个方面18项政策,涉及支持前海建设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支持前海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支持前海湾保税港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等。
有关人士分析,18条意见不仅创新空间广阔,而且可操作性强,政策比较优势大。在国内保税港区的支持政策上含金量高,对加快前海湾保税港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该意见也开启了国家部委出台系统化支持前海创新发展政策的先河。
而珠海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牛敬此前在北京宣布,横琴新区获批类似自贸区的政策,将积极为粤港澳区域合作搭建平台。自2009年横琴开发正式启动以来,作为全国唯一实施“一岛两制”政策的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紧紧围绕“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主线,着力探索一条“融汇大陆体制精华、兼具港澳发展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牛敬介绍,相比上海自贸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区域型的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服务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在金融创新方面比横琴更加的开放,但横琴的产业门类更加的丰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横琴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涵盖了该区七大产业(旅游休闲、物流商贸和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医药卫生、科教研发、高新技术),共计200条产业条目。其次,横琴是个海岛,天然隔离,又有口岸的分线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做到风险可控。
广东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粤港澳自贸区就是要把香港、澳门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自由贸易的理念和精神推广到广东,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而南沙、横琴、前海三个国家级新区,事实上一直以来被承载了当地政府过重的发展的期望,错位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没有真正起到改革的战略平台的作用。因此也迫切需要自贸区带来的改革和制度红利。
就粤港澳自贸区的重要参与者香港而言,虽然已经表态参与,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回应。“粤港澳合作,一直以来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彼此之间的互信仍有待加深。”丁力说,广东的转型升级,让香港已经明显感觉有被取代的可能。目前来看,对粤港澳自贸区,香港更多的还是观望,此外还带有一些担忧,担忧自贸区建成之后好处都被广东拿走了。
功能定位成关键
有关粤港澳自贸区能否成为第二个设立的自贸区,粤港澳自贸区又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等都成为业界讨论的重点。
有专业人士分析,前海和横琴、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之间三个重要平台,统一申报可以增强广东自贸区的竞争力,而且三者之间的分工也比较明确,前海主要着眼于金融领域,横琴主要是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南沙的面积较大,因此其主要着眼于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
11月4日,由香港发展论坛、香港中华总商会长三角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及广东自贸区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小云在会上指出,双边性质的自贸区需要香港的回应。作为成员必须参与制定规则,而非广东方面的单边行为。如果香港不做回应,广东自贸区的功能定位要重新思考。上海自贸区是国家级的自贸区,因此粤港澳自贸区必须有准确的功能定位,不和上海自贸区重复,突出粤港澳的优势,才能获得批准及长远发展,所以功能定位是关键,亦是最大难题。
封小云还透露,广东与商务部相关部门正围绕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区域范围、投资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区域监管、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营商环境和体制改革七大专题、94项内容展开调研。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表示,香港的服务贸易有很大优势,而且大部分是可供出口的服务贸易行业,例如金融、业务咨询、设计行业等。可以趁着两大自贸区的崛起,大力发展及出口服务贸易。
另有学者认为,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如果以辐射长三角为主,这与背靠珠三角的香港之间的竞争冲突有限,但其磁吸效应不容忽视,可能会令更多外资“舍珠三角、取长三角”;另一方面,上海打造自贸区之举应不会仅仅停留于发展贸易投资,更重要的是引更多跨国企业到上海设立总部,并推动人民币中心等金融业务,这将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形成正面竞争。
丁力教授也认为,粤港澳自贸区仍然存在待解的三个难题:首先是战略定位,自贸区定位是破题的关键;二是广东想通过自贸区实现什么获得什么;三是怎么调动起港澳的积极性。
同时,丁力认为“在上海自贸区还没开始总结经验,就马上全国铺摊子,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不到万不得已,中央不会遍地开花。”因此,丁力认为粤港澳自贸区在短期内获批的可能性不大。(中国联合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