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民航局和发改委近期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民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1)对旅客运输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国内航线,均取消票价下浮幅度限制,航空公司可以基准价为基础在上浮不超过25%、下浮不限的浮动范围内自主确定票价水平。
2)对部分与地面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竞争,且由两家(含)以上航空公司共同经营的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票价由实行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航空公司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票价水平,制定或调整旅客运输票价时,应至少提前7日向社会公布。
评论目前使用的基准价自97年制订、04年价改后一直沿用至今,期间虽然折扣率在减少,但机票价格涨幅一直跑输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跑输CPI,因此,未来继续向上浮动的概率更大,从而,我们认为虽然该政策进一步放开了向下的定价权,但实际上票价大概率还是向上。
2004年价改,规定基准价上浮可达25%,下浮可达45%,但执行至今,我们发现航空公司会不定期上调部分航线的票价,所以我们认为未来上调仍然是主旋律,且主要集中在:
1)供给垄断的航线:有部分航线仅独家公司经营,因缺乏竞争,导致需求方议价能力过弱,这些航线票价有上调的可能。
2)和需求溢出的航线:因为可用空域有限,一线城市之间及部分一、二线城市之间的航线无法加班,且这些航线大部分的航班已经改为宽体机执飞,但黄金时刻的航班仍然一票难求,也存在上调可能。
票价下限取消,但下调基准价可能性不大,依然采用打折方式为主。虽然新公司,尤其是低成本公司进入市场后,可能需要凭借更低价格抢占市场份额。2004年价改规定基准价最低下浮45%,而实际上航空公司并没有下调基准价,而是采用提供更多折扣的方式,但为保证盈利水平,平均票价还是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上。
所以即使取消下限,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公司下调基础价等于封杀了未来的提价空间,基本上仍然沿用打折的方式,与以往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即使个别公司提供极低票价,也只是象征性的提供小部分座位,主要目的用于抓住市场眼球、打造品牌。
风险:经济恢复不如预期,油价上涨,人民币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