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日再度暂停逆回购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吓到市场
今日央行再度在公开市场上展开零操作,在上周重启逆回购之后,逆回购操作再次被暂停。
交易员称,昨日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可以申报28天期正回购需求、14天期逆回购需求以及3个月央票需求。
周二,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展开7天期80亿元逆回购,规模小幅度缩量,中标利率为4.10%。数据显示,本周将有130亿元逆回购到期,而无央票到期,到期部分将从市场回笼130亿元的资金。据此计算,本周实现资金净回笼50亿元。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因为脱稿,因为真诚,更因为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大家关心的经济热点和切身利益问题,被形容为一堂生动的“经济形势公开课”。
“公开课”是10月21日上的,《工人日报》的报道却在11月5日才被各大网络转载,市场的反应出乎大家的意料,上证指数低开10个点,盘中低点跌幅超出1%,深证指数低开60个点,最大跌幅接近1.5%,尽管尾盘指数都勉强拉红,但是第二天却依然跳空低开,反复消化。
李克强在“公开课”上究竟讲了什么,让市场如此不安呢?
其实,李克强就说了一句话,央行不能再印钱了,用他的原话来讲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最新的数据表明,CPI为3.1%,这个数据距离恶性通货膨胀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至于造成人心惶惶,但是李克强此话一出,对于股市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应了那句老话,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股市,没有增量资金的预期怎么会上涨呢?尽管作为投资者,大家都能理解李克强的做法,也能认可李克强的做法。
钱多了有通胀的压力,钱少了有通缩的苦恼,这就是一个大国总理面临的矛盾。经济要转型,GDP必须保持7%以上的增长,一个办法是选择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扩赤字、发票子来带动投资,这是以前驾轻就熟的套路,但是现在走不通,因为中国的赤字率已经达2.1%,欧盟标准定的是GDP的3%,欧债危机就是大多数成员国不遵守规定造成的,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份已经超出100万亿,已经是GDP的两倍,李克强不能也不愿再走老路。另一个办法就是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对李克强的定力就是一个考验。6月发生的“钱荒”就是如此,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平时也就3%多一点,但是“钱荒”发生时飙升到13%,最高甚至达到30%,说没有压力无疑自欺欺人,好在李克强一方面要求央行和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货币供应,一方面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行为,产生了稳增长效应,有效地化解了危机。
长痛或者短痛?
长痛不如短痛,问题在于短痛能否结束长痛?“钱荒”会不会反复发作?池子里的货币又是从哪冒出来的?M2能控制得住吗?中国的货币政策能化被动为主动吗?这些疑问不解决,既不放松也不收紧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