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工业机器人就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第二届中国工业机器人高峰论坛召开在即,机器人产业无疑将再度获得关注。
据中证报报道,专业人士预计,10年之后,中国机器人的年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上万亿元,可关注涉足机器人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如机器人、软控股份及三丰智能等。
财政扶持 机器人发展新机遇
据相关媒体报道,此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正式批复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的方案,并支持在皖打造机器人、新型显示两大产业集聚试点。其中,目前我国唯一的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将以芜湖为龙头,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超200亿元。
据介绍,根据试点方案,芜马合地区将被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自主化机器人产业基地,重点突破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核心技术,形成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区到2015年要培育3—5家销售额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自今年起,中央财政将连续3年拨付专项资金滚动支持,国开行也将为列入试点的项目提供优惠足额的信贷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芜湖之所以能在此次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中挑起“龙头”,关键在于政府首位扶持和产业集群优势。早在2007年,芜湖市就启动了工业机器人项目,与哈工大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并于2008年9月成功开发出第一台样机。如今,领军企业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已形成系列化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制造能力,研发的国内首台165公斤电焊机器人载入“中国企业创新纪录”,拥有年产能1000台的产业化规模,实际装机台数位居自主品牌之首,在汽车、家电、机械加工、卫浴等多个行业应用。
而财政部10月31日公示的2013年拟支持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名单,更显示出政策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据上述项目名单显示,多个机器人项目均入选。
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或出台
继首届工业机器人高峰论坛高调落幕后,第二届中国工业机器人高峰论坛将于2013年11月6日在上海再次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和谐发展之道。ABB、发那科、库卡、新松机器人等公司的高管将分别就国际厂商全球视野中国市场新定位、本土机器人企业如何错位竞争,把握市场先机、机器人技术的行业新应用、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升级与创新等专题作演讲。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在相关论坛上透露,在经过2012年年底开始的调研以及近期的行业座谈后,工信部关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征求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意见,相关政策将很快出台。
据悉,上述指导意见将从产业研发方面推进和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一批产业机器人的实验室、技术中心;积极推动汽车、电子、军工、物流、医药、危险品制造等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配套相关行业的发展;根据区域特色,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事实上,机器人产业争夺的背后,是机器人产业巨大的蛋糕。据专业人士预计,10年之后,中国机器人的年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上万亿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人力成本比2009年增长了近60%。人力成本已经超过泰国和马来西亚,一举成为亚洲新兴国家中人力成本最高的国家。分析人士预计中国人力成本急速上升的趋势还将继续。
此外,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所占的份额不断提升,也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制造业20%的比重。显然,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进行以及中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未来在全球的比重还会不断攀升。目前,中国在机器人的拥有量上,仅仅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超过40%,增长率居全球首位。业内人士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