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持续大跌,今年获利颇丰的机构开始转变投资方向,近日在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平台持续买入低估值股票,A股新的投资路线图正日渐明朗。
二级市场:低估值受捧
沪深两市龙虎榜数据显示,机构近日动作频频。
昨日,海润光伏连续第三次涨停。龙虎榜数据显示,3家机构合计买入近1.32亿元,而卖出金额还不到4180万元。这并不是机构第一次看上了海润光伏,10月21日,3家机构也现身龙虎榜,单向买入共7897.76万元。
海润光伏并不是唯一被机构相中的光伏股。昨日涨停的东方日升也被2家机构单向买入了2778万元。而10月16日龙虎榜数据也显示,东方日升有1家机构买入和1家机构卖出,但是买入金额远高于卖出金额。
除了光伏股,输变电板块在近日被机构大手笔买入。昨日,林洋电子的买入前五席全为机构,共买入近1.23亿元,而只有1家机构卖出了1983万元。周一2家机构买入特变电工,合计8486.56万元。此外启源装备18日被2家机构单向买入1932.75万元。
大手笔被买入的还有风能龙头金风科技,17日被4家机构买入了2.89亿元,远高于2家卖出机构的5800万元。
消费类股票近日也受到机构的青睐。昨日罗莱家纺被3家机构买入近6400万元;21日,红旗连锁被4家机构单向买入高达1.19亿元;还有2家机构买入贝因美共5000万元。
此外,传统行业中的云南铜业在21日被2家机构单向买入1915万元,机械设备公司华宏科技也被2家机构买入2121万元。
大宗交易:机构青睐蓝筹
和机构在二级市场喜欢买一些此前不被市场关注的光伏、风电等冷门股不同,在大宗交易市场,机构的买股风格越来越偏向于蓝筹股,这在今年小盘股当道的市况下,是绝少出现的,体现了机构选股方向的变化。
《大众证券报》统计数据显示,9月以来,机构在大宗交易市场共产生55笔买入交易,累计买入金额为14.95亿元,分别买入了五粮液、广发证券、格力电器、云南白药、万科A、平安银行等大市值蓝筹。
除了这些大蓝筹,机构对低估值的股票也比较青睐。例如,10月17日花费3766万元买入的中润资源,动态市盈率仅为9.97倍,和格力电器相当。9月17日买入的合肥百货,花费资金711万元,动态市盈率为12.75倍。9月6日动用310万元买入的华夏幸福,动态市盈率也只有13.46倍。此外,包括苏泊尔在内的多只股票,动态市盈率都在20倍以内。
从行业特征来看,机构买入最多的是医药和商业贸易股,这两个板块在今年也是表现不佳,估值较低。具体来看,除了云南白药,机构还买入了双成药业、九州通、南京医药等多只股票。除了合肥百货,机构近两月内分5次买入了中百集团,累计花费了1.33亿元,可见对这只股票的看好。
实际上,随着创业板畏高情绪升温,市场资金开始寻找避风港,蓝筹股和其他一些低估值的股票成为买入对象。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昨日表示:“四季度还可能是一个震荡为主的市场走势,看好高折价封闭式基金、上证50ETF、沪深300ETF及低估值优质蓝筹股四个板块。”
大同证券策略分析师刘云峰认为,近日机构的确有看好传统行业的迹象,尤其是形势出现向好变化的低估值行业。比如说光伏,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过剩的产能部分被淘汰,海外市场的“双反”摩擦逐渐消散,光伏企业的业绩在今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
此外,平安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王韧认为:“未来三个月面临和过去三个月完全相反的情境,指数将从盘升转为渐降。稳定性看,消费仍然是最佳的避风港,包括汽车、家电、医药、食品等大众消费类品种,依然是可增配和坚守的对象。”记者 李宇欣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