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方案不能闭门达共识
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在养老制度上达成了多项共识。记者日前采访获悉,其中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已基本没有悬念。
多部委就养老方案达成多项共识,真的不知是让人欢喜还是让人忧。说不喜吧,毕竟养老制度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也没有回避公众对“是否延期退休”、“是否养老金实行并轨”的两大关切。
说喜吧,又怕养老方案闭门达成共识,让民意轮空。其实在养老制度改革上,公众还是“热情似火”的,但这项改革从提出到引起热议,一直是改革的理由与公众的期盼之间交融着争论难分难解。
有关部门最初给出的养老制度改革理由主要是怕“养老金入不敷出”,所以才打起了延期退休的种种理由,提出人的寿命是延长的、国外也是延期退休的等言论,而那些“打钟吃饭、照月拿钱”的所谓专家学者、公职人员,也推波助澜,巴不得多拿几年在职的福利。
然 而,民意的沸腾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一是大多数国民,一生工作在基层,在繁重的岗位上,不知有多少人对60岁退休引颈以盼。二是不少人认为如果不延期退 休,“养老金入不敷出”是个伪命题。因为以前不少职工其身份也是国有企业职工,年轻时也为国家税费作了贡献,“老有所养”当年可是一种国家性承诺,至于有 的国有企业参没参保,交多交少似乎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国家并不是真的没钱,为何养老金统筹不能多渠道,且打破行业、单位、地域统筹呢?三是 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同为国家作贡献,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为何退休后交了养老金的却还不如没交养老金的呢?
当然,如果国家真的有困难,担心“养老金入不敷出”,也不是不能达成共识,但这个共识不是几个部门之间闭门达成的,而应是全体国民共同来为国分忧,退休金要少大家共同少下来,而不是搞什么“双轨制”,人为“贫富不均”,甚至“劫贫济富”。
不过,好在这次所涉及的具体养老方案以及相关政策何时出台均无定论。“均无定论”说明民意还有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我相信不管以后还是否闭门达共识,民意的声音分贝之大,会有人听得见的,民意也绝不会轮空。(鲁中晨报)
新华网评:延长缴费年限“已定”民意几何?
有媒体爆出,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召开了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并在养老制度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其中,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已基本没有悬念。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而其中“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和“延迟退休”更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一项题为“你对延迟退休持什么态度”的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由此可见一斑。
我 国目前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多数人的工作年限都不止15年,客观来说有延长的空间。延长缴费年限,与延长退休年龄相比具有社会接纳度。但值得注意的是, 延长缴费年限要么意味着个人经济负担的增加,要么意味着劳动时间的增加,对于缩小多轨制下的养老待遇差别恐无多大帮助,相反还有可能扩大不公平鸿沟,这不 能不察。
在现有制度下,从人口结构来看,养老体制改革乃大势所趋,确实需要尽快启动相应改革。但改革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因此不仅需要 政府部 门和专家研究“顶层设计”,更需要普通民众参予,在养老制度改革中多聆听“底层声音”。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要设计出真正合情合理的养老制度改革方 案,必须问计于利益攸关的社保费缴纳者即企业员工。如果将他们的声音排除在外,只是由专家在高楼深院内闭门造车,恐难接地气,难合实情。
并 不是简单地反对“顶层设计”,一项牵涉面很广的养老改革,“闭门”设计和“闭门”会议的前期论证,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一个具有整体框架的草案,首先应是 充分听取了“底层意见”,有足够的“民意含量”的,而不能只是在最后拿出一个方案征求意见走过场。养老制度改革方案需要认同,而寻求认同就需要在改革设计 阶段,即公开征询意见,让普通民众参予,在公共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共识——“顶层”和“底层”达成了共识,才是真正的共识,才能顺利推进养 老改革。(奚旭初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