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拒绝了阿里巴巴的上市申请,这是以错误的方式作出的正确决定。虽说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已开始寻求赴纽约上市,香港还是需要思考一下,应如何改进其IPO机制,才能确保维持起作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同时又不会牺牲投资者的利益。
阿里巴巴副董事长认为香港已经被整个世界抛在身后,这是不公平的。这家电子商务集团希望赋予少数执行官任命大部分董事会成员的权利,该计划明显违背了香港一股一票的原则。尽管阿里巴巴影响力巨大(公司市值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监管机构拒绝打破规矩。
不管怎么说,阿里巴巴上市一事给香港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首先,香港股市的目标何为。香港上市规则的设计旨在保护投资者,包括小股东组成的活跃团体;相反,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首的美国监管机构则认为,只要风险得到了充分披露,投资者有义务维护自己的权益。
香港或许认为,在一个公司执行官不需借口即可无视圈外投资者、而投资者缺少索赔法律途径的地方,它的做法更为恰当。然而,如果情况是这样,香港就需要自问一下了:是否目前机构真的淘汰了不良的公司治理?毕竟,香港充斥各种大亨,这些人通过大量半上市公司控制着庞大的企业帝国。同时,香港股市中部分是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企业的终极权威不来自它们的董事会,而是中国的执政党。
香港还需反思IPO的批准过程。一个28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审查上市申请,这些人多数为产业人士。但是,在审查过程中,跟上市结果有利益关联的成员将被排除在外。这一惯例做法意味着实际上决定IPO是否通过的人数要少于28人。在阿里巴巴的案子中,该委员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员参与了审查。更好的做法可能是,把批准权交给香港证券和期货委员会。
按照香港的规则,阿里巴巴不得不打包走人。但是,未来香港的IPO规则还是可以改进的。
彼得·塔尔·拉尔森Breakingviews在伦敦的助理编辑,主要负责金融服务和监管方面的报道。在加入路透之前,彼得在金融时报工作了10年。在这期间,曾负责信贷危机期间全球银行业的报道以及主导9.11以及后续事件的报道。彼得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