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券商对打过交道的公司都会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尤其是从IPO就开始合作的公司,更是了解得比较透彻。一旦发现公司、行业出现衰退,或者公司管理层有意出售的,便伺机推动借壳上市。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律所、财经公关、PE/VC等都会积累壳资源和需要壳资源的公司,以便应不时之需。
另外,一些参股企业的PE,在IPO迟迟不开闸的大环境下,也有推动企业借壳上市的冲动。资料显示,截至8月底,共有633笔VC/PE资金投入到 IPO排队企业中,其中深创投投资47笔,IDG资本和红杉中国投资14笔,优势资本投入11笔,处于领先集团。PE追求的是投资回报,一旦公司IPO进展过于缓慢,他们往往有所动作,以期尽快达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目前很多借壳上市企业中,都有多家PE充当股东,如长城影视就有龙马科技、山创投资、横店控股、士兰创投、赛伯乐晨星、惠风投资、蓝山投资、菲林投资等多家PE,合计持股比例接近15%;海澜之家目前也有挚东投资、江阴晟汇、国星集团、万成亚太等几家参与投资,持股比例约18%;中技桩业也有首创创投、士兰创投、通联创投、银湖投资等多家PE股东,持股比例也达到15%;邦和药业旗下九鼎系四家公司盈泰九鼎、河南九鼎、昆吾九鼎、金泽九鼎持股比例也接近10%。
壳资源稀缺
在IPO暂停的大环境下,借壳上市虽然时效性较强,但难度其实也很高,甚至有些要求比IPO更高。
首先,优秀的壳资源就很少。一般来说,市值越低的壳资源越好;在同等市值的条件下,公司股本小,机构投资者股东少,对买壳公司更有利。对于买壳公司来说,壳资源市值越低、股本越小,借壳后持股比例就越容易较高,而且增值扩股的空间也相对越大。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市值低于10亿元的公司仅有16家,其中10家处于亏损或微利阶段;市值10亿元到15亿元的公司有214家,约四成处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两者之和仅为230家,尚不足整个市场公司数量的十分之一,很多还是不能借壳的创业板,可见优秀的壳资源真的很少,这也就意味着壳的价格相对会很高。
相对的,借壳对买方的规模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公司治理、关联交易等规范性要求,借壳对买方的利润要求相比IPO更高。即使壳资源市值低,如果买方的规模和利润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很难在借壳后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同时,由于借壳时卖壳方往往需要现金支付,对买方的现金流也有一定要求。
另外,壳公司如果负债过高,有违规担保,有各种官司或者纠纷,或者资产难以剥离的,都不是较好的壳资源,买壳公司更是害怕各种隐性陷阱。另外,某些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视为政绩工程,不愿意让买壳方迁址,也给借壳上市增添了很多难题。(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