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巨头特斯拉16日在其公司官网上最新发布的招聘启事显示,该公司正在招聘一位“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控制工程师”,以帮助其开发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分析人士指出,有汽车行业“苹果”之称的特斯拉希望通过此次招募新工程师,在未来产品中加强自动化领域的研发。
此次特斯拉招聘自动驾驶方面的工程师,或许是该公司正式启动自动驾驶研发的信号。今年5月,特斯拉CEO艾伦·穆斯克曾透露,尽管不能完全替代有人驾驶,但无人驾驶技术是汽车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为此,公司正同谷歌公司对话,考虑将谷歌的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技术用于旗下车型。不过,穆斯克指出,由于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基于传感器系统,其造价过于昂贵,目前还不能投入到实用,因此,特斯拉正打算自己开发一套基于摄像头技术的廉价系统。
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12项可能改变生活、企业与全球经济的颠覆性科技中,“自动或半自动导航与驾驶的交通工具”(即无人驾驶汽车)位列第六,排在下一代基因组学和3D打印之前。
麦肯锡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至1.9万亿美元的产值。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这都是具有足够冲击力的市场诱惑。
在中国,继2011年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在京珠高速公路上行驶了286公里后,去年年底,无人驾驶的途胜也完成了京津间的高速公路测试。官方消息称,中国的无人驾驶车辆最快有望在今年四季度现身城市道路。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麦肯锡的预测更像是信息行业吹出的“泡沫”。“毫无疑问,无人驾驶是汽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要在2025年达到产业化还太乐观”,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财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欣教授称,对于目前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的无人驾驶技术而言,上路前的诸多瓶颈不是五到十年能够解决的。
无人驾驶汽车能够解决酒后驾车、开车打电话以及残疾人开车等问题,“除了方便外,还可避免严重交通意外发生,可拯救3万至15万人的性命。”这是麦肯锡给出的无人驾驶技术的上榜理由。
所谓无人驾驶,是指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以及摄像头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并达成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
A股市场上,无人驾驶汽车概念股与智能交通较为重合,如天泽信息、银江股份、航天科技、北斗星通等。
航天科技大股东参与无人驾驶汽车研发
航天科技大股东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与上汽集团日前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新材料、汽车电子、车联网等领域开展合作,航天科技汽车电子产品迎来新机遇。中航科工三院与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重点包括共同开发无人驾驶等技术。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智能刹车辅助等技术的快速普及,为无人驾驶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该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了解,海外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已取得相当程度的突破,2010年,谷歌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进行测试,成为较早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之一,2012年9月,谷歌推出可随时被人操纵,也可自动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本月15日,韩国的无人驾驶出租车PRT投入试运行,这是一种自动驾驶的电动车在城市轻型轨道上行驶的个人快速运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