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百三持同样观点的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则将A股形象地比喻成年轻人,他说“不要把A股太当真,A股太年轻,才20多岁,年轻就很难避免所谓的心智不全,所以A股的走势与中国经济的走势未必有必然的相关性联系”。
无独有偶,管理着3万多亿美元资金的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曾特地做了一次研究,对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量化,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305,也就是说基本上不太相关。
不过,股市指数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并未真的过时,多位专家表示,长期看,股市犹如一只跟着主人散步的小狗,而宏观经济是主人,小狗有时跑远,但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
炒股票就是炒预期
按照上面的分析,宏观经济基本面与股市运行方向的关系,不能过于简单理解。笔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扩散影响,逐步形成预期,进而对市场的操作产生效应,引导股指运行,这一作用仍然不可小觑。目前,笔者似乎还找不到数量化的证明,但是仍然有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同为A股,在同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主板与创业板走势为什么呈现冰火两重天?
创业板的这波涨升起点要追溯到去年12月,至今涨幅已接近100%。同一区间的上证指数升幅仅41点,刚过2%,期间还曾跌破2000点,创出新低。如果仅以7月份比较,创业板指已累计上涨近20%,远超上证指数。截至昨日收盘,创业板指报收1150.39点,上证综指报收2021.17点。
分析其背景,可以说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传统产业业绩增长减速,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各项政策都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市场预期已抛弃传统周期行业,转而倾向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企业集中的创业板,因而资金扎堆于业绩增速较快、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创业板股票。
这一判断可以从公募基金的最新持仓情况发现一些端倪。从基金今年二季报情况来看,公募基金在二季度末重仓持有的创业板个股的市值已达404.34亿元,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创业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所有重仓股的市值比例大幅升至8.33%,同样创历史新高。可以看出,正是在转型预期、资金推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才会有创业板一路上涨行情的出现。
因而,市场上也流传着“炒股票就是炒预期”的说法,这比“晴雨表”更准确,也更符合国情。同样的,今年6月下旬,由于流动性紧张而出现的惊心一幕,相信将令经历者难以忘却,这或许将成为市场预期落空的一个经典案例。
从6月6日起,银行间市场利率开始波动,在资金紧张的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继续发行央票,向市场明确传达了信号,即坚决回笼流动性,6月20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高达11.74%,资金价格异常扭曲。这一轮流动性紧张在多个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债券一级市场频现流标、二级市场现券收益率大幅飙升;货币基金出现大规模赎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陡升等,对资金最敏感的股市、黄金市场自然也随之而动。直到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灵活调节流动性管理,引导流动性预期。当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已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受此鼓舞,此后的几个交易日,资金价格逐步恢复。
事后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的袖手旁观是为了将在中间领域的套利资金和期限错配的金融资源驱赶到实体经济,但同时也会带来股市缺钱等问题,但还是顶住银行短期流动性紧张的压力,有惊无险,更重要的是扭转市场预期,使银行摆脱惯性思维和依赖,正视自身风险。
事实上,生活也好,金融市场也好,预期无处不在,并常常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对于资本市场监管者来说,如何引导和管理好市场预期,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不白白消耗市场能量,这是个重要课题。正如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所说:“由于金融机构是管理风险的,所以预期尤为重要,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市场的组织、管理者,都一定要稳定预期。”
股市下跌不利于经济转型
综合以上两点,A股的跌跌不休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不大,主要因素还是内部运行机制、制度安排的错位,但是,即便如此,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个令投资者信心涣散,感觉前景黯淡的股市显然不利于这一调整的实现。
7月9日和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同场合都提到宏观经济的“上限”和“下限”。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进一步指出了宏观调控的“上限”与“下限”。他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在这一上下限区间里,下限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明显大于上限,这一点,笔者曾在本报7月17日《今日视点》栏目专文做过详尽阐述。因而,摆在我们当前的更重要任务是稳增长、保就业。而就业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将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增加就业,这二者是同向的。
这样看,问题似乎变得简单了。其实不然。我们要面临的是结构转型下的经济增长,改变以前粗放的投资和刺激拉动的增长,要靠消费带动增长,靠创新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而消费和创新都不是短期可以迅速培育壮大的,所以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
不过,股市是培育消费和创新的最好、最高效的温床。
首先,股市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消费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知名博主,央视财经评论员钮文新在其博客中写道,“2005年至2007年一轮牛市,消费增长十分明显;6000点股市见顶之后,消费持续高位,因为人们还在盼望股市上涨,或是赚的许多钱还在支撑着消费;当发现股市真得没戏了,消费大跌。”他认为,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等发达国家绝不允许股市大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股市是实体经济与金融支持对接的最高效平台。在经济活动中最富于创新活力和最有效吸纳就业人口的当属中小企业,而这类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申请中,又往往被“另眼相看”,尽管贷款利率已经全面市场化,但各界对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仍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直接融资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这类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继续吸纳就业人口,反哺社会,另一方面也将壮大股市这一平台,给投资者带来更多财富效应,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