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5次发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创新驱动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经济新的驱动力,实现财富的再次分配。
21世纪网着重梳理了五大行业,解读创新驱动对行业及产业链的影响。
3D打印桌面战
今年以来,3D打印打响桌面争夺战。据悉,工信部也正在研究制定中国3D打印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技部也出台了《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将3D打印产业列入重点发展专项。
3D技术的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大众消费级,多用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二是工业级,应用于模具、模型等行业以及金属零部件等产品制造;三是生物工程级,如打印牙齿、细胞、器官等。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曾公开表示,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未来3-5年有望以每年至少一倍的速度增长,2015年中国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左右。据悉,2012年中国的3D打印市场规模只有10亿人民币,而全球市场规模为22.04亿美元。
现在全球有约一百家从事3D打印的公司,3D打印龙头3D Systems、Stratasys发展迅猛,其中3D Syst年以来最大涨幅近400%。
而中国就有三十多家公司从事3D打印,在A股上市公司中,3D打印概念的公司有20多家。
中原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牟国洪表示,我国3D打印机技术在大型金属结构件方面获突破,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化进程将加快。
在A股市场,从产业链位置来看,银邦股份、海源机械主要介入上游3D打印材料领域,机器人、江南嘉捷等主要介入中游3D打印机领域,中航重机、南风股份、东方铁塔和高乐股份等介入下游的3D打印服务领域。
从行业容量来看,未来3D打印行业上游材料和下游服务的空间较大、中游3D打印机的需求空间相对较小。
机器人概念异军突起
除了3D打印,机器人概念异军突起。分析认为,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步加码,市场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汽车、汽车零部件、摩托车、电器、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
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增长迅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总共有33000台工业机器人,其中进口机器人22000台,占比66.67%。其中,ABB市场份额最大,其次为发那科、安川、库卡。
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三部分:上游是零部件生产,下游为机器人组装,最后是系统集成应用。在商业模式上,国产机器人行业约有1000多家系统集成商,进行产品外购或贴牌,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但是涉足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较少。目前只有新松等少数本土龙头企业。
之所以难以打开国产机器人市场,因为制造成本太高,而由于缺乏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导致国产机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性价比较低,客户接受度并不高,下游市场打不开规模。据悉,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年产量均小于500台,本土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市场占有率仅为4%,大部分市场被合资和独资品牌占领。
但是资本市场却热捧机器人概念股,受国外科技技术突破消息频传的影响,自6月25日以来,19只机器人概念股中,有18只个股同期跑赢上证指数,其中14只个股期间累计涨幅更是超10%,占比73.68%。
新能源汽车仍是处女地
继3D打印,机器人概念后,新能源汽车概念也迎来狂欢。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仍然是一片处女地,来自美国的“特斯拉效应”,引发A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相关“特斯拉概念股”的资本狂热,在短期内涨幅巨大。
2012年7月,工信部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今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改变了新能源车推广模式,这或许能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动力。到2015年,使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中央国家机关11个部门首批试用23辆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公务用车,由比亚迪和江淮汽车提供。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涉及整车设计与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充电站(桩)开发及建设管理和新能源汽车的金融投资。
新能源汽车将改变汽车产业,也对动力电池、电机以及电控系统产生巨大拉动。预计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4.5%,其中,电动车(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将达10%,混动汽车将达到10.9%。零配件拉动主要在电池、电机和功率电子部分,其中动力电池弹性最大,电动车渗透率每提升1%,动力电池需求约500亿元。
今年以来,以比亚迪为龙头,新能源汽车概念股走势强劲,但是,没有“加油站”,新能源车市场只能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目前,我国充电配套设施不到位,这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的一只拦路虎。
据赛迪经智研究报告分析,2013年新能源车充电市场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复苏,从2014 年开始规模增速平稳。在充电站市场建设中,未来主要的建造商仍然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上海普天等城市充电站网络规划与配套建设企业。预计到2013-2017年间,国内充换电站新建数量将逐年翻倍增长。
相关供应商预计,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
移动电商弯道超车
2013年,工信部称信息消费正逐步成为最活跃的消费热点和亮点,将拉动GDP增长0.7%,将带动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 万亿元,并预计信息消费规模将在2015年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移动电商和支付行业也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信息消费包括电信及互联网接入服务、智能终端产品销售、电商服务等。除信息接入服务及设备销售外,电商业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增值服务将成为信息消费增长的新亮点。
易观国际预计移动智能设备渗透率预计在2013年将达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