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可将此作为政策的指导方向,但中国经济再次出发却艰难向前。
新一轮的改革,是寻找或者是创造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动力。“作为2013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年度杰出研究领袖奖“获得者、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进一步阐述其关于”中国经济转型观点。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现在唯一一条出路就是转型。“李迅雷表示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忧虑,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是30年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其”一针见血“的锋芒,依旧向”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再次发问。
李迅雷谈到下半年股市及中国经济时说,“所有的矛盾的纠结点相信会出现在三季度”。接下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以改革为主题的话,“新一轮的改革是寻找,或者是创造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动力。”
李迅雷5月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将聚焦“中国经济转型”视线,拉回到中国经济增长原生动力三驾马车上来——投资、消费、出口。“简单比较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同比增速与GDP的同比增速,会发现自2004年起就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走势。”同时李迅雷指出,消费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如果测算从2005年起,中国新增GDP中,最终消费比重就超过资本形成总额,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修正之后的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投资10个百分点。”
实际消费、投资的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背离也说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艰难的开始。中国过去十年间高达10%的GDP增速逐渐放缓至7%-8%,依靠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反思。当经济不能再依靠传统的刺激模式时,人民日报也刊出《中国不再推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文章表达寻求“转型”的迫切诉求。
李迅雷在文章中称,中国经济目前经历的转型是“跛脚转型”,认为“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这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转型有太多的差距。”体现在贫富差距过大,城乡间收入比与可参照经历转型后的国家对比不大一致。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为止,全球转型成功的国家屈指可数,比如说日本、韩国。李迅雷表示,但是大多数的国家都是转型失败了,如南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国的体量要是转型不成功的话,全球经济可能都会陷入一个低谷。
李迅雷表示,“2013年以来,方方面面的改革举措已经初现端倪,这应该是良好的开端。但能否顶住阻力,有效推进下去,不至于半途而废,则攸关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