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好微观弱”的话题曾经引发诸多讨论,其中现任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十年前也曾对此展开研究。他认为,对国有企业而言,费用最大化的行为目标,使经济活动流量(GDP)在高位运行,其低效和人浮于事使就业最大化。低效国有企业的运行靠银行贷款维持,成本极高,不可持续,是产生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对非国有企业而言,效益不佳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出路何在?他的结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短期至多是中期的对策,是弥补GDP增长的次优选择。根本解决问题必须靠改革,其重点一是明晰产权;二是完善税收制度,适当降低税率并加强征管。”
历史总在轮回,深化改革的呼声总是难以得到彻底回应。如今一片悲观之中,重启刺激的呼声亦起,这也是换届以来市场期待的“礼包”之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处于高位,这只是中国步入低增长时代前奏而已,如果再度依赖刺激,即使短暂赢得反弹,却会埋下长期萧条的种子,不仅使得执政者手中底牌越来越少,且留给改革的时间越来越少。
更长远地回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三十年源自三大要素:农村廉价劳动力释放、出口带来的世界市场、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如今依赖廉价劳动力、出口、投资等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比喻成为一株结满果实的树,那么以往俯首即是的低垂之果已经不多。要得到更多未来增长,只能付出更多努力获得更高枝条上的果实——这意味着,深层次的结构改革,将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政治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