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暴风雨般的广告、新闻炸弹疯狂地倾泻而下,数千名年轻而狂热的营销人员分赴各大市场,“巨人”的系列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全国50万家商场的柜台上。不到半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从38家发展到了创记录的228家,人员从200骤增到2000。据统计,在巅峰时期,为巨人集团加工、配套的工厂达到了150家。这时,史玉柱的豪赌个性和急功近利毕露无遗。正如他的一位部下所言,“这位年轻的知识才俊显然对民众智力极度蔑视而对广告攻势有着过度的自信”。日后人们才知道,当时一篇被巨人广为散发的为保健品“鲨鱼软骨”而作的宣传文案《鲨鱼不患癌》,其署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袁彬博士,而实际上却是出自一个对保健品一无所知的外语系学生之手。其他的保健品文案甚至病例等等,也大多由名牌高校新闻或中文系的才子才女们杜撰而成。更让人惊讶的是,巨人的保健品研制部经理竟是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兼任的。史玉柱想要“请人民作证”的保健品战役的中坚力量其实不是科研人员,而是一些靠想象力和文字功底吃饭的书生。
令史玉柱始料不及的是,此时国内保健品市场渐趋停滞,而巨人大厦则像一只永远张开着的大口每天都要靠大笔的资金填下去才能继续长起来,多线开战的恶果终于显露了出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从1996年10月开始,位于珠海市香港工业区第九厂房的巨人集团总部越来越热闹起来,一些买了巨人大厦楼花的债权人开始依照当初的合同来向巨人集团要房子。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片刚刚露出地表的工程,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巨人集团可能已经失去了继续建设大厦的能力。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台风一样地卷刮到并不太大的珠海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用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买了大厦楼花、原本梦想着赚上一票的中小债主再也耐不住了。一拨一拨的人群拥进了巨人集团。
到了1997年1月12日,数十位债权人和一群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来到巨人集团总部,“巨人”在公众和媒体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从此万劫不复。其实,当时巨人集团所面临的危机并没有到绝杀的地步。
尽管巨人的保健品推广大战宣告失败,可是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实际上,巨人大厦已经完成地下工程,只需1000万元资金就可动起来,按当时的房地产建筑进度,五天可以盖起一层,只要一层一层往上盖,兵临城下的债权人自可安心不少,诸多突发矛盾也可以化解。然而此时史玉柱毫无办法。
在财务危机被曝光三个月后,史玉柱终于向媒体提出了一个“巨人重组计划”,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8000万元的价格出让巨人大厦80%的股权,二是合作组建脑黄金、巨不肥等产品的营销公司,重新启动市场。可是谈了十多家,最终一无所成。在这一过程中,庞大的“巨人军团”最终分崩瓦解。史玉柱从公众的视野中逐渐消逝了。(巨人集团覆灭节选自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