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下降1.9%】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下降0.9%;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0.1%。
【惠誉调降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评级】4月9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重申中国偿还长期外币债务的评级为“A+”,将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的评级从“AA-”降至“A+”,评级前景为稳定。主要理由是中国金融风险增高和地方债务问题,这是1999年以来中国主权信用评级首次遭到调降。
【3月出口增幅降至13.5%】3月份出口18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增幅大幅回落,环比增长30.8%;进口183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环比增长47.5%。3月当月贸易逆差8.84亿美元。
【M2首次突破100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4个和5.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一季度净投放现金1065亿元。
【证监会已设15个工作组开始IPO第二轮审查】4月1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关于IPO第二轮财务检查工作,证监会已经成立15个工作小组展开工作。工作小组主要由发行部、创业板部等组成,以会计师为主,检查分2轮展开,第一轮针对15家公司的检查已经开始。
评说:当财经媒体都忙着解读密集发布的经济数据时,有一个消息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的评级。
债务隐患的讨论由来已久。先有2011年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热议,彼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被认为,是除房地产泡沫之外可能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危机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后有去年年底以来对影子银行的担忧,在部分西方学者看来,这与美国的次贷有相似之处。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对百万亿M2的功过是非的争论就不曾停歇过。3月份数据的公布,标志着我国M2正式迈上百万亿台阶。同时,还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通胀担忧。尽管3月份CPI增幅超预期地下降至2.1%,但功劳主要归于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下降,今年通胀将超过3%仍为市场的主流判断。
上述现象,看似无关,却彼此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中国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M2规模庞大的背后,是信贷规模的超常规增长,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的必然结果,而承接这些信贷资源的最大主体就是地方融资平台。政府性投资项目占用大量信贷资源,使得民间投资被迫转向影子银行系统,加之2011年后货币政策的收紧,最终使影子银行迅速成长起来,也才有了今日对影子银行的担忧。此外,拂之不去的通胀担忧,从深层次上和超大规模的M2脱不了干系,经济学家李稻葵称中国货币存量“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这些深深地影响了市场的通胀预期,堰塞湖如若不能有效疏导,万一“决堤”,结果就是通胀。市场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但知道一定会来。预期具有自我实现的特质,预期不改变,通胀的压力就始终存在,这也就是最近一两年来,通胀压力始终阴魂不散的原因之一。
政府债务、金融风险、通胀、经济增速下滑,这些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政府干预下的资源错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研究发现,“这几年投资回报率总体下降很快。”政府干预下,大量资源被错配到经济效益低下的领域,这就好比,原本1块钱的贷款就能产生1块钱的产出,资源错配下,借2块钱才能产生1块钱的产出,债务规模自然快速增长。
春花资本董事长胡祖六在博鳌论坛上大胆预测,下一个债务危机的发生地可能在中国。这种担心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最近,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副总经理石磊从经济周期的角度阐明:“债务周期拐点均表现为债务危机,源发地也表现出规律的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交替进行,1997年金融危机始发于东南亚,2007年债务危机始发于美国,那么2017年我国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规模或许将是我们从没有见过的。”
站在当下,我们可以拿出一万个理由为中国的偿债能力辩护。但是,把眼光放远点,放到2017年或者这个十年之末,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