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个月,在QFII偏好的银行股拉动下,A股走出一波反弹行情。台湾知名业内人士胡立阳表示,开放QFII是让股市供需最快出现平衡的办法。参照台湾经验,开放QFII后,不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会提高,而且投资逻辑也会倾向于绩优大盘蓝筹股。
中国证券报:近三年A股可以说是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你认为造成A股萎靡的原因是什么?
胡立阳:通常股价反映未来经济,包括近期美国、欧洲市场都是如此。但是中国经济表现并不差,A股却远远差于经济表现。影响股市的因素一是经济面,二是筹码面。过去三年主导A股的因素主要是筹码面。
再融资、IPO都是股市成长必然遇到的问题,但要注意供需平衡,就是进来的资金与出去的资金要平衡。A股最近几年主要是缺乏大规模的QFII资金。
中国证券报:对A股而言,QFII的作用是什么?
胡立阳:目前大陆正在快马加鞭开放QFII投资,这是好事。开放QFII是最快的让资金平衡的办法。振兴股市有很多方法,但我认为开放QFII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中国证券报:从台湾及其他市场看,这是否有经验可循?
胡立阳:1975年至1976年,包括苹果在内,很多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时美国正是从那时开始大规模开放QFII投资,依靠全世界的资金来繁荣资本市场。尽管那一阶段IPO规模庞大,但在大规模的QFII资金的支撑下,股市依然一路上涨。
台北股市也是同样的情况,1985年以前根本就是一潭死水,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资金进入股市,这造成了1990年股市的大崩盘,股指从12000点,在短短7个月内跌到3000点。在1990年崩盘以后,我就建议台北有关单位,一定要全面开放QFII。但当时台北的有关单位就担心“万一QFII进来,突然跑了怎么办?”这其实不用担心,因为你不是只开放一家QFII,而开放很多家QFII。
另外,当时台北股市的投资者以散户居多,对利空利好的解读,同质化非常严重,股市暴涨暴跌是常事。而QFII可以带来源源不断、四面八方的资金,改变股市的资金结构。
现在A股的情况与台湾股市20年前的情况类似。台湾股市经过全面放开QFII,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其QFII制度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那时的台湾资本市场与目前的大陆资本市场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小投资者比重过高、投机盛行、市场波动剧烈等。此后股票市盈率和国际逐渐接轨,其中平均市盈率从1991年的两倍于纽约市场,下降到2001年时与纽约市场持平,换手率也在1991年实施QFII制度后迅速降低。
中国证券报:QFII全面放开以后,对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哪些影响?参照台湾经验哪些股票更值得关注?
胡立阳:10年前,台北的股市最终全面放开QFII,自此以后,股市一直比较稳定,从2003年以后的几次金融风波来看,台北股市并没有大起大落。
同时,台北股市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所谓的“庄家”等都不见了,股市炒作的迹象明显减少,换手率大幅降低。大型绩优股终于出头,成为股市领涨的龙头。现在的市场情况是,大型外资法人买的都是行业龙头股,而散户买的是绩优小公司。
QFII还有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与其监管部门监管,还不如由大股东进行监督。像QFII常常调研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了解程度远高于监管部门。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有了大型的QFII机构以后,能够达到一个效应,就是产业升级。这些机构投资的都是绩优股,每个地区的股市明星产业不一样,台北股市的绩优股是科技电子公司。举例说,有很多美资机构进驻后,由于美国消费者还是认可这些美资机构,这对于上市公司开拓市场也有很大便利。
中国证券报:4月1日起,境内港澳台居民可以炒A股,从你的观察来看,这会不会对A股造成影响?
胡立阳:投资者存在差异之后,可以达到一定平衡,不过由于资金量较小,整体对A股的作用不大,主要是起到锦上添花、活络股市的作用。